金和胭脂紅金色的輝煌燦爛早就已經(jīng)為人們所注意,并且用來作成了種種的裝飾,而把它貼在陶瓷器上當作裝飾的,恐怕從有史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只是還缺少可靠的遺物來證實這種推測目前流落在國外的早期作品,有銀鎧上的金箔閃閃發(fā)光的唐俑(日人永末新次郎所藏),有四川出土的貼著金箔的唐人墓俑(英博物館所藏)后來發(fā)現(xiàn)的還有唐懿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描金唐三彩陶俑,以及在定窯和建窯作品上烘烤或貼附金箔的盤、碗等直到明代時才盛行在瓷器上著金,而清代主要是用金粉代替金箔。
現(xiàn)在除去金粉以外,更發(fā)明了使用金水的方法當把金烘烤在陶瓷上的時候,若是金箔就先用它裁成圖樣貼在器物上,若是金粉可以用筆畫成圖樣因此由圖樣來看,前者是用直線集成,后者是由曲線而成根據(jù)這一點也可大致區(qū)分明代以前或以后的作品不過還不能肯定說明代絕對沒有烘烤金粉的,相反地,現(xiàn)代也可能用金箔補作。
所以說,單憑箔或粉來決定一件陶瓷器的時代是不十分可靠的用金畫著圖樣的瓷器,如果放在700~850℃的溫度下煅燒,金便可烘烤在器物上,然后用瑪瑙棒或石英砂磨擦使其發(fā)光普通金在800℃左右就容易固著在陶瓷器上假使還未固著時,可以在金粉內(nèi)多少加些煤熔劑媒熔劑可使用硼砂、紅粉或弱火性玻璃等然后照這樣使用純金的方法不僅很費手續(xù),并且消耗的金也較多,所以目前許多的廉價品改用了金水金水的制造,最初為德人居恩(kuhn)在所創(chuàng)制其調(diào)制方法過去各守秘密,大概用金的氯化物與揮發(fā)油及氯仿(chloroform)等調(diào)制而成這種溶液雖在暗處也有吸收光線的作用,因而金易于分離或分解,僅含有少量的金便可成為充分發(fā)生光輝的金液。
另外再加入樹脂酸鉍為溶劑,就可以施于釉中用低火度燒成一般所用的金水,多是在含有硫黃的油內(nèi)加入10%以下的金作成溶液,用來繪制圖樣,所需的燒成溫度既低,更不需要研磨的手續(xù),因此著色十分淺薄,而且在使用時,往往容易脫落,極不美觀在五彩夾金的斗彩上所附的金雖然被磨擦得只剩下極少的一部分,但比起金色完整的來說,卻往往具有一種典雅之趣如果是在最初沒有金色而后加上去一些,也可以作成類似早的金已經(jīng)斑駁的樣子,不過仔細分辨起來,最初就附有金色而經(jīng)過長時間被磨掉的器物,即使金色已不明顯,而留下的痕跡仍很清楚,并且普通多已變色,兩者間還是能夠區(qū)別的。
把金直接固著在陶瓷上的方法發(fā)明很早后來經(jīng)過多方改良,比較新的一個方法是將金熔入釉內(nèi)來著色這大約是在清代初期由西洋學過來的據(jù)有的文獻上記載說,這種新方法早在為荷蘭人卡西亞(cassias)的發(fā)明,到開始有用在瓷器上畫(康熙二十一)方在景德鎮(zhèn)使用,時稱“洋彩”也許有人還以為用金著色的釉不知要多么輝煌絢麗,其實與金色截然不同,而往往現(xiàn)出淺粉或紅紫系統(tǒng)的顏色例如清代的粉彩、胭脂彩或琺瑯彩瓷器中的淡紅的薔薇色,乃至紅寶石般的濃胭脂色,或閃紫的蘇枋色等提起用金溶解成釉上彩這件事,很容易使人認為必須用很多的金才行實際上在釉內(nèi)加入金分量很少,像紅寶石那樣濃的顏色也不過在釉中混入一萬分之二左右的金,而淺粉色只要一萬分之一的金就夠了金所以能現(xiàn)出這樣多種顏色的原因,和紅色釉之由于銅的膠體而呈各種顏色的道理相同,也是因為金變成膠體狀浮于釉中所致同時因其膠體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使顏色的種類互異如果將摻有適量金分的釉用高溫加熱,就會變成無色透明。
若使溫度降低,就會在某幾點上顯出紅寶石色,如果使溫度漸漸下降,紅色慢慢會帶些紫色,終于變成紫、紫青、青,最后變成淡青色這一點和將已經(jīng)還原的銅釉驟然冷卻就會變成無色,而慢慢冷卻時就變成黃-紅-青色的道理相同關(guān)于上述幾種顏色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其中所含金膠體粒子的大小,這個問題需要用特備的顯微鏡觀察才容易理解例如當比較大的金膠體粒子的表面有光被反射時,便現(xiàn)出朦朧的暗褐色而在琺瑯彩或粉彩的胭脂色表面用反射光線觀察時,同樣也可以看到褐色,二者是一個道理
陶瓷工藝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