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寧夏中部靈武縣,瓷器始燒于西夏,終于元靈武窯是一個綜合性瓷窯,與其他北方瓷窯多處相似很多器形雖為北方常見,但在整體上,體現(xiàn)了西夏瓷器的特點;胎較沉重,造型渾厚燒造工藝采用北方常見的施化妝土方法,燒法上有刮釉疊燒、支圈墊燒等。
而花口瓶、刮圈支燒的盤、碗等又具有明顯的金朝特征靈武窯瓷器到了元代裝飾趨于簡單,紋飾多呈帶狀燒瓷器種豐富,有白瓷、青瓷、褐瓷、茶葉末釉、黑瓷及少量紫釉器物;裝飾與河北磁州窯更為相近,如白釉劃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白釉褐色點彩。
其中劃花、剔花中以折枝、纏枝牡丹紋最為常見,其次為卷枝紋、荷花紋、幾何花紋、梵文。
折枝花多出現(xiàn)于各式開光內(nèi)該窯紋飾構成的另一特點,是以海水紋地襯托花紋從器形上看,靈武窯亦燒造北方常見的碗、盤、杯、盆、缽、釜、盒、壺、缸、罐、甕、燈等,扁壺、鈴、鉤則為西夏游牧民族所特有梅瓶口部特征與山西省瓷窯制口較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