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窯遺風——畢家上弄在我的印象中,中山北路仿古商業(yè)街的修建開始于,當時是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設計的,古街上的每條弄子與古街相交的出口都設立了木制的牌樓,并且用青花瓷板制作了匾額鑲嵌在牌樓上,唯一可惜的是,匾額的書寫者似乎都是普通工匠,不像是我們介紹過的龍珠閣,可以請到啟功這樣的書法大家為它題字矗(chu音處)立在畢家上弄弄口的牌樓,從形制上看雖然稱不上氣派,但比起中山北路上其他弄口的牌樓,結構卻明顯要復雜一些,多少有點獨樹一幟的味道說起委托社,可能很多現在的輕人都不是很清楚,委托社是做什么的?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委托社就是舊貨交易市場,許多老人家說:它的前身就應該是當鋪了。
小時候,家里閑置的家具家電都可以拿到委托社來寄賣,父母如果要給孩子買一輛二手的自行車,也一般都來這里但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委托社也就再沒有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紅火作為仿古商業(yè)街上最氣派的建筑,老委托社早已成為商業(yè)旺鋪串聯起現代和歷史的是店鋪門前的城市雕塑,刮臉修面鏹菜刀,和前面迎瑞弄的弄口的一尊拉黃包車的的雕塑一起,成為古街上的風景過往的游客和頑童也許并不知道,這幾尊雕塑聽說都是大師作品將近十的時間,讓銅制的雕塑也有了歲月的斑駁,老板,您請坐吧!在地方志的記載中,畢家上弄有一百多米的長度,由中山北路連著東司嶺,古舊的房子遺存不多,當還都整潔清爽相傳,民國初江西本地行會八大會館之首的南昌會館就座落于此我們前面介紹過程家巷的豐城會館,畢家下弄的奉新會館,遍尋畢家上弄,卻始終找不到南昌會館的舊址,我們不愿意無功而返,找到弄里居住的老人家詢問,經過他們指點,終于在這條小橫弄里有所發(fā)現,老人說,南昌會館的大門和前院都已經拆掉了,只留下這扇后門,單看門上的屋檐和壁畫,可以想見,南昌會館一定是非常氣派的。
順著畢家上弄前行,一條長長的閣樓別致而且獨特,十分引人注意,一打聽,這里是當建國瓷廠的粉彩車間,后來改做了工人宿舍,一直沿用至今。
建國瓷廠的前身是官燒官制的明清御窯廠,所以以前,建國瓷廠最有特色的產品是仿古粉彩瓷,到以后,建國瓷廠的主打產品發(fā)展為精美的高溫色釉陳設瓷所以住在這里的居民,說是工人,其實很多都有藝術家的氣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恐怕也是這一條長長的閣樓能夠得到妥善保存的原因之一。
文化民俗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文化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