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ionsand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paintingandceramics(樹誠堂陶瓷研究院景德鎮(zhèn)市333000)陶瓷研究刊載鴻永資訊:“昌南自昔號瓷都,瓷業(yè)高峰在此都……貴逾珍寶盼逾鏡,畫比荊關字比蘇,”這是郭沫若先生六五訪問景德鎮(zhèn)時為精美陶瓷所賦的詩句中國畫與陶瓷藝術是并駕齊驅的姊妹藝術,因此他們的存在與發(fā)展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文化,增加拉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更促進了中國對外的文化交流我們知道繪畫藝術講究的是“氣韻生動”、“形神具備”、“畫龍點晴”、“骨法用筆”等,著重形象的刻畫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工寫兼用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有意境悠遠,耐人尋味之意繪畫還要求創(chuàng)造者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或取創(chuàng)作營養(yǎng),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藥心中有物,腦中有型陶瓷繪畫藝術本身是有著歷史文脈關系的藝術形式,陶瓷藝術無一例外都要遵循,繪畫用筆、用線條、用色彩……而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宣紙畫、巖畫、壁畫、陶瓷畫的許多文物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制作最眾、流傳區(qū)域最廣的當首推陶瓷繪畫藝術一、中國畫與陶瓷藝術的聯系究竟中國畫與陶瓷繪畫有哪些聯系?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踐,初步的感覺是中國畫藝術從傳統到現代都影響著陶瓷繪畫的發(fā)展,由此可見中國畫與陶瓷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陶瓷繪畫與中國畫結合是互為借鑒、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從風格來講,既吸收了中國畫的點線面的運用特點又融入了中國畫的技法,講究筆法、氣韻、追求筆勢的飛動、線條流暢、水分瑩澈、酣暢淋漓的效果在陶瓷繪畫中無論是青花、粉彩還是新彩,大多采用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明代以后的民窯瓷器上詩配寫意畫面,是明代文人畫對瓷器的直接影響例明末清初民窯青花瓷器上的寫意獸、魚、蟲其繪畫風格與當時著名的八大山人的風格有驚人相似之處康熙青花、五彩山石畫法,習慣用“斧劈皴”而雍正時期則逐改用“披麻皴”《中國陶瓷史》第十章,清代的陶瓷,有關中國畫對陶瓷裝飾方面的記載:“康熙時期人物畫內容,除了‘嬰戲圖,、‘八仙祝壽,、‘四妃十六子,等外,戲曲人物故事特別盛行”例:“西廂記”、“水滸”中故事以及“錢塘夢”等等,在風格上這時期人物受陳老蓮畫派的影響中國繪畫藝術真正在陶瓷藝術中運用是隨社會的發(fā)展和知識的傳播到了清末民初,一批有國畫修養(yǎng)的文人、墨客進入景德鎮(zhèn)藝壇如擅人物的王少維、山水程雪叟父子、花鳥程聲和、潘陶宇等人,均以清新的國畫技法大大影響了當時的傳統畫風,繼起的“珠山八友”在他們的影響下也走上啦這條路,為祖國的藝術寶庫增添了光輝的一幕繪畫神技王琦、落地粉彩王大凡、水點碧桃花的劉雨岑先生,在傳統的基礎上為了使瓷器上能達到像國畫在宣紙上作畫暈染的藝術效果,吸收了清代畫家惲南田、任頤的沒骨花鳥的技法運用到陶瓷粉彩上來,一直到現在當代“青花大王”王步先生運用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手法來畫青花,像國畫一樣墨分五色,他將青花料水也分五色,力求水墨韻味著意研究清代八大山人、黃慎等筆墨。
以豪邁沉郁的風格簡樸雄深的為花鳥傳神,運用到陶瓷青花藝術上,在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上別出一格畫虎著名的畢淵明,擅長金石、書法、詩詞、繪畫輕的時候就學習畫虎名家四川張善子先生和廣東嶺南畫派的高奇峰先生等畫家的佳作在畫面構圖、運筆、設色、布景方面繼承中國畫的優(yōu)秀傳統,先生的虎既有張先生的畫風工整筆力又有南派畫風的神韻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涵來看都是以陶瓷材質為體,以陶瓷顏料為表現手段,以國畫的技法和風格來表現一種神韻可以說,國畫中有多少技法、多少流派,在陶瓷繪畫中就有多少種技法和風格陶瓷藝術家們在吸收國粹藝術豐富營養(yǎng)同時把握韻律、和諧、意境、氣氛、文化象征等內涵本質,利用中國畫成就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陶瓷藝術語匯匯二、中國畫與陶瓷藝術的區(qū)別陶瓷研究刊載鴻永資訊:然而中國畫藝術與陶瓷藝術也有其不同,國畫是屬純藝術、純繪畫,陶瓷藝術是一門工藝美術,它從設計到制作以至于成型,要經過一系列的工藝過程。
它不單純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只單純強調畫的個性,它還要考慮制作的可能在原材料的采集、胚料、釉料的調配、甚至燒成濕度及氣氛的控制上只要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差錯都將導致藝術陶瓷的前功盡棄何況,陶瓷藝術是靠一把“火”的藝術,陶瓷繪畫中所使用的的顏色有“窯變”效應,著色和發(fā)色之間,較之中國畫所見有著諸多的未知因素例如現代陶瓷色釉綜合裝飾手法就突破了中國畫的模式,運用高溫窯變,以虛實手法表現自然物情,良好的色彩,肌理效果,從而達到作品所表現的詩情畫意,又具有濃郁的民族情感,初看似具體,細看又略帶有朦朧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斑斕而又有的組合色彩組合,撲朔迷離的泥火藝術是中國畫所不具備的物質狀態(tài)的不同,構圖的技巧有差異瓷板與宣紙都是平面物體,它在畫面構圖技巧上是互同的,但是,陶瓷藝術中的器型是最多的,也是實用范圍最廣的是瓶和罐,這類器型在構圖上的技巧十分考究中國畫最講究的是“氣”,“氣”從哪來,往哪去,裝飾中國畫的氣質所在,也是文人畫的骨氣、情感之使然。
由于陶瓷的器型是立體的,構圖講究多面性,所以在“氣”的走勢處理上,較之于平面構圖還是有所差異的中國畫在宣紙上面留下的物象,無論從哪個角度光看,其效果都不會變的因此構圖時使整個畫面圍繞著一個中心點進行即可而青花坯體則不同,除瓷板等平面構圖外,如各種形狀的花瓶、箭筒、缸、碗等器型坯體,附著三維載體上的畫面要以旋轉的視角來欣賞,也就是說,一幅完整的陶瓷作品不能同時呈現在觀賞者的眼前,要隨著視角的轉動而逐漸展觀因此構圖不能像畫中國畫那樣一直到現在中國畫中,作者在畫中某一塊面有意留下一大片空白起到虛與實的相互映襯,而不失其效果但在坯體上構圖,則要考慮到他的每一個面,如把畫面中心集中到畫面的某一片或某坯體的某一面,把次要的部分畫的太虛,會使某一面的畫面欠缺過重出現“空白”現象,而產生失重感,以至于影響作品的視角效果所以構圖時,每一個面都要考慮應有一定“分量”,做到既不影響效果,又每一個面都有“看頭”另外,坯體所要畫的是圓形狀的,在上面構圖,要克服和處理所畫物兩邊相交的問題。
比如在瘦長的坯體上花一座大山或一只橫著的長竹竿,從左邊畫向右邊延伸,他又從左邊繞了回來,影響對其他物體的構圖而中國畫則不存在這種問題,所畫物象再大再長,作者都可以把它“隱藏”到畫外,無需任何顧慮因此,人們對陶瓷作品欣賞角度與中國畫藝術作品的欣賞角度也有所不同,人們對陶瓷作品的欣賞角度是多層面的、多角度的,如會注重表現“造型美”、“裝飾美”、“釉色美”、“畫面意境美”因此陶瓷藝術作品的美學意義似乎比中國畫更豐富三、結論總的來講,藝術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的更深層的理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陶瓷作品更具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
因此,中國畫藝術在革新,陶瓷藝術在力求工藝材料和裝飾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不愧為我們偉大的時代陶瓷藝術之珍品
陶瓷藝術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