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唐代重要瓷窯在今湖南長沙市郊銅官鎮(zhèn)瓦渣坪首先發(fā)現,因此又稱銅官窯創(chuàng)燒于唐晚唐至五代是極盛期,五代以后衰落產品以青釉為主器物造型多樣,除日常各種用器外,以罐和壺的形式最為多變,短嘴多角壺是其典型器蓋上帶有“油合”二字題銘的盒子極為突出并多見獅、象、牛、羊、豬、狗、馬及雞、鴨家禽瓷塑。
釉下彩是唐代長沙窯新創(chuàng)的一種瓷器裝飾工藝早期為彩斑裝飾,即在瓷坯上用鐵或銅料涂上斑塊,燒成褐斑或綠斑。
也有彩斑和模印貼花裝飾相結合,即以人物、獅子等模印紋樣貼在罐、壺等器物上,再在這部分涂上褐色彩斑,高溫一次燒成這類裝飾在唐元和三(808)以前已經采用進一步發(fā)展是成熟的釉下彩繪工藝。
以鐵料或銅料在坯上直接繪成圖案花紋,再施青釉,燒成釉下褐、綠彩也有先在坯上刻、劃出紋飾輪廓線,然后在線上填繪褐綠彩,再施青釉燒成這種釉下彩繪工藝對宋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吉州窯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青花瓷器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上海博物館藏有釉下(銅)紅彩的標此外,尚有孔雀綠、孔雀藍及高溫銅紅釉的標在窯址中發(fā)現長沙窯器遍銷國內外,今陜西、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和廣西各地均有出土。
南朝鮮曾發(fā)現具有“卞家小口天下有名”字樣的長沙窯青釉貼花褐彩壺;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區(qū)也都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