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區(qū)別?什么是青花?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陶瓷的長相,則是靠釉彩來裝飾打扮的白胎瓷及生坯都需要精心裝飾,燒成后才能美麗大方,賞心悅目,陶瓷彩飾則起了“七分打扮”的重要作用。
它通過陶瓷彩繪藝人靈巧的畫筆,在普通的陶瓷上用色彩、紋樣進行繪畫裝飾,把一件件普通的陶瓷打扮得華麗堂皇,美不勝收,既美化了人們的生活,又豐富了人們的思想感情,那么你知道陶瓷彩飾有哪些主要手段呢?景德鎮(zhèn)的陶瓷彩飾大體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什么叫“釉上彩”和“釉下彩”呢?我們說,“釉上”和“釉下”從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說明用于陶瓷彩飾方面兩種主要而不同的方法,過去稱釉上彩為“表繪”,釉下彩則為“里繪”雖然它們所應用的化學試劑在相當范圍內(nèi)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它們的調(diào)制,應用和煅燒情況就有顯著的差異釉上彩的燒成在釉的表面,它的燒成溫度比釉下彩低得多進行彩飾并經(jīng)低溫(約650—850℃)彩燒,使畫面牢固附著釉面的裝飾方法稱為釉上彩它是用彩料直接施于器皿釉面,經(jīng)適當?shù)臒崽幚?,彩料熔融附著釉面彩燒溫度歐州各國為720—770℃,中國及.日則在650—800℃之間,著色劑為各種金屬氧化物或鹽類,由于色料僅靠助焙劑與釉粘附,因此畫面光亮度差,暴露的棱角易損脫落,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釉下彩料加溶劑就可制成釉上彩料,呈相同或類似的彩色有很多色彩在高溫的釉下彩是不可能得到的,而釉上彩卻可以得到良好效果景德鎮(zhèn)的釉上彩名目繁多,歷史悠久,它包括古彩、粉彩、新彩,堆金的運用,腐蝕與假腐蝕,印花和貼花等景德鎮(zhèn)的釉上彩瓷,據(jù)史籍記載,元代就有生產(chǎn)到明成化間,則獨樹一幟,并風行不衰成書于乾隆間的《南窯筆記》,根據(jù)這類彩瓷的不同裝飾方法,分別劃分為‘斗彩’、“填彩”、“五彩”等后人統(tǒng)稱為“大明彩”它是在我國傳統(tǒng)低溫色釉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也是景德鎮(zhèn)陶工對北宋至金代磁州窯系和定窯的釉上“紅綠彩’,“紅、綠,黃三彩”的繼承,發(fā)展和提高清康熙時;除大量生產(chǎn)這類彩瓷外,又新創(chuàng)了一種“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的釉上彩,康熙雍正時稱它為“瓷胎畫琺瑯”、“琺瑯瓷器”、“畫琺瑯瓷”、“瓷畫琺瑯”等,乾隆、嘉慶時又叫“洋彩”、“琺瑯畫法洋彩”,道光至同治間,則沿襲前兩代之稱,直到光緒間,才普遍稱為“粉彩”、“軟彩”,“古月軒”從此后人們通常稱為粉彩我國的陶瓷裝飾是世界陶瓷美術(shù)寶藏中的珍貴遺產(chǎn)之一釉上彩和釉下彩猶如陶瓷的美容師,精心裝飾著千變?nèi)f化的陶瓷器型,給人們以美的享受,給生活增添了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