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故宮_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___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墻兩側(cè)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系繩帶在容器上系帶是對無梁、無系、無扳手的器物進(jìn)行提拿的傳統(tǒng)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實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擺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損壞明高廉《遵生八箋》中記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于幾足,不令失損”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zhì)在高溫?zé)鞎r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并鐫刻乾隆御制詩:“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yīng)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shù)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郎窯紅瓷器的喜愛和推崇郎窯紅,即郎窯燒制的銅紅釉瓷器郎窯是清代的官窯之一,即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監(jiān)燒的御窯郎窯的產(chǎn)品除郎窯紅外,還有郎窯綠,郎窯蘭釉及描金、郎窯青花、五彩等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fù)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shù),成功燒成著名的郎窯紅以銅原料作為著色劑,早在漢代的鉛綠釉陶器上就使用過,鉛綠釉就是銅在低溫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溫銅紅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的長沙窯,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鎮(zhèn)窯,釉色為暗紅色它為后世銅紅釉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chǔ)到明早期的永樂、宣德間景德鎮(zhèn)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這種燒造技術(shù)就失傳了直到200多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窯中才又成功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zhì)感,開紋片并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郎窯紅器里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xiàn)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
由于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艷,形成了“垂釉”但因為制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tǒng)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鑒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jù)耿寶昌先生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后世窯變釉的斬足現(xiàn)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qū)別郎窯紅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征一是胎骨潔白細(xì)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涂有粉質(zhì)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圓式、滾圓式或為里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shù)無款,偶有青花“?!?、“壽”、“大清制”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xiàn)燒制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nèi)呈氧化氣氛,則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傳世的郎窯器有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里釉為紅色而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dāng)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基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鑒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shù)量極其稀少由于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珍貴,物罕而價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幾乎可以亂真但仿品是無法擺脫它的時代特征的,與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干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xiàn)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xié)調(diào);三是胎質(zhì)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只要細(xì)心察對照,仿品和真品還是可以區(qū)分的
顏色釉料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顏色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