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fā)于《景色》雜志第一期搞收藏,在初入行時,大多數(shù)人根本就是只帶耳朵,不帶眼睛,懵懵懂懂就沖了進去,待到四五后回頭,一切一目了然十多收藏歷程回頭看,藝術品行業(yè)只有20%的作者會出息,這20%的人中也只有一部分的作品具備很高的收藏價值不挑,不選,胡子頭發(fā)一把抓,自然抓到的都是蝦米,而非大魚比如,很多收藏者只看職稱,只看概念。
看職稱,但凡只要是大師都投,不管真假,不管水平;看概念,中青都是潛力股,于是把所有中青都看成良駒,黑馬,結果是空歡喜一場說到大師題材,應該是工藝品市場特有的現(xiàn)象,幾乎所有工藝品種類均形成類似的大師體系但是,總是有人來貶低它,推翻它,這個我既贊成也不贊成贊成的方面,大師體制本質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只是這口好經(jīng)被念歪了。
我一直在想,大師少評一點,就像日本的人間國寶一樣,去世了一個,再評上一個,這樣才能保證大師這個頭銜的價值,而現(xiàn)在,應該是亂掉了,濫掉了。
現(xiàn)在這種大師體系的存在,似乎已經(jīng)是千瘡百孔了,不僅收藏之人憤慨,就連評上大師之人也多有不認同,很多老大師在外面已經(jīng)把國大師這個頭銜去掉了,這個曾經(jīng)伴隨著他們多,如同生命般貴重的頭銜,被他們舍棄了,我想這種舍棄,實則是一種心痛,更多的是一種自尊心受到了沖擊但是,這種大師體系能被推翻嗎?不可能,一種體系形成了,不是一場運動,幾個媒體,或者機構推波助瀾就能推翻的有兩個問題必須弄清楚,一,誰在維護這個大師體系?二,誰來替代這個大師體系?首先,我們說說簡單點的,誰來替代這個體系?以教授為代表的學院體系是唯一能夠被賦予這樣重任的藝術集團。
可現(xiàn)實是,在學院體系中兩棲大師也有不少了,并且曾經(jīng)參評大師的學院教師占據(jù)了行業(yè)里的很大部分自己推翻自己的這種概念是成不了的!因而,學院體系替代不了,而其他的體系尚未形成,所以,推翻大師體系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那么,誰又在維護這個大師的體系?首先是藝術家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沖著大師的這個頭銜奔過去的,有吃到葡萄的,也有等著吃葡萄的,他們各有想法,心態(tài)也不同,可是利益是根本,誰也不會去動搖自己的利益基礎,大家都在這個局里,自然也會來維護這個局,誰也逃不出。
包括不少曾經(jīng)仇視大師體系的藝術家,到最后也都想方設法地整個真不真、假不假的大師帽子,畢竟那個好看啊,就像lv的包包一樣,真的,假的,一般人看不出來第二是官員、商家和收藏群體景德鎮(zhèn)陶瓷界很多亂象,比如有個槍手現(xiàn)象,為什么能夠紙包得住火?這是有原因的我昨天看到一個網(wǎng)友給我發(fā)來的一個名人之后的資料,這位藝術家出道很早,現(xiàn)在還是比較有名的,曾有其他藝術家談起過他槍手之實,我也是一笑而過,懶得去考證,畢竟我又不做他的作品可是這位網(wǎng)友傳過來的資料,讓我頗為震驚此人的創(chuàng)作路子非常廣泛,山水,花鳥,人物幾乎皆通,而且,形式多樣,樣樣皆通,風格多變,且可售數(shù)量驚人,如此這樣畫畫,出作品.完全是一種產(chǎn)品的心態(tài),市場上面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一個藝術家能把一種流派中的某些特點研究透徹就不容易了,可是像這樣全通、全精、全才的藝術家,像這樣出產(chǎn)品的狀態(tài),就不排除槍手的可能可是,藝術家自己是不會把自己賣掉的,他的經(jīng)銷商也不會,收藏者會嗎?其實收藏者也不會,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即使收藏者感覺上當了,他也不會考慮去點破這個現(xiàn)象,第一他不愿去相信這個事情,就是確信了這個事情,他也會為自己的作品的價值去考慮,為了保護自己收藏品的價值,收藏者也不會去扮演打假的角色最后剩下媒體和政府監(jiān)督,媒體和官員們在藝術品市場中也是既得利益者,通過各種方式攬獲了不少玩意而且從法律角度說,調查取證難,也沒有相關的案例進行參考,從而形成了一個法律的真空這么一個簡單的例子也證明了收藏群體已經(jīng)在即成體系獲得相當?shù)谋V担鲋档氖找?,大家都是土豪鄉(xiāng)紳,要分田地的話,豈不是就是拿刀削自己,怎么可能收藏市場就是江湖,每次江湖的經(jīng)歷有得也有失,恩恩怨怨,就像我們擲下的硬幣,一半覆蓋著另一半、一半關心著另一半、一半替換了另一半、一半保護了另一半這是一個由各種人性交織在一起的江湖,任何行為無論是善是惡,在它背后都牽扯著太多的人。
我們進入這個江湖,往往是夢想很豐滿要在收藏江湖上闖蕩一番:現(xiàn)實卻很骨感四五回頭一看,錢花了不少,卻沒落下什么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