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前,筆者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件瓷掛盤畫《昭君出塞》,對其畫技,筆者是外行,實在不敢評說一二但這件瓷掛盤畫卻給筆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昭君出塞,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王昭君17歲時被送入宮中漢元帝時,才貌雙全的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實現(xiàn)了漢匈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王昭君的故事,多少來,就是文學(xué)家、詩人、劇作家、美術(shù)家樂于選擇的題材之一。
王昭君是否心甘情愿主動請行?歷史上曾有詩人這樣描寫: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在詩人眼中,王昭君的主動請行,可能是悲傷無奈的民間傳說寫道:王昭君攜著琵琶,跟隨垂老的呼韓邪單于,走在黃沙漫天的塞外,望著天邊的大雁,無限感傷地彈起一首《出塞曲》,聲聲催人淚下王昭君在她的詩文中也流露著自己的幽思和自怨:父兮母兮,道且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古往今來,寫過昭君事跡的作者多達數(shù)百人杜甫、李白,對昭君出塞給與無限的憐惜與感嘆;王安石、歐陽修,從人性角度著墨,讓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迷離之情昭君出塞,在悲涼的大漠播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種子她出塞,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就是王昭君深明大義,勇敢堅定去和親的歷史貢獻。
董必武同志曾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詩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改滿臉的淚水和愁云,以一個愉悅的民族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筆者在看到這件瓷掛盤以前,也看到不少有關(guān)王昭君的繪畫作品,畫面中的王昭君有不少是沉靜中略帶怨恨、自嘆的表情而瓷掛盤《昭君出塞》讓筆者有種新格調(diào)和新意境瓷掛盤《昭君出塞》中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含情脈脈地正視前方,透露莊重大方而深沉的情感,白皙的小手撫摸著琵琶,含蓄美麗的雙眸既有對故土的留戀,又有對異鄉(xiāng)的深深想往在人物背后,畫上了一枝白梅,用梅花的鐵骨寒香,傲雪獨放的情調(diào),襯托王昭君肩負重任,不辱使命,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母哔F精神瓷掛盤《昭君出塞》的創(chuàng)作者,有著一定的史學(xué)知識,并能在尊重歷史的基礎(chǔ)上,客觀辯證地對待歷史從思想的高度,藝術(shù)的深度,準(zhǔn)確把握歷史題材要為當(dāng)今時代服務(wù)這一精神來創(chuàng)作。
瓷掛盤《昭君出塞》不僅讓筆者得到藝術(shù)的享受,也給筆者帶來啟示,這就是繪畫與史學(xué)存在一定的相互關(guān)系,尤其是歷史題材
市場故事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市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