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敏老師,我們今天聊什么話題?今天我想談談陶瓷的器皿造型方面的內(nèi)容我知道,陶瓷器皿造型簡稱就叫“器型”這是景德鎮(zhèn)流行的俗謂陶瓷造型藝術屬于立體造型藝術,而且是有容積的量感,體積感和空間感三個因素所以器型對陶瓷而言是第一位的先有器型,然后才有裝飾裝飾在很大程度上是起著美化和輔助作用的,因而它是屬于第二位的就其實質來說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主次關系我想在原始社會里,那些先民們是怎樣制作出陶器造型的?在八千多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發(fā)現(xiàn)了取火的方法知道了熟食當時的熟食就是把獸肉或谷物用火燒熟或烤熟而烹煮食物卻只能使用一種“石煮法”什么叫“石煮法”?由于當時人們只僅是發(fā)現(xiàn)了取火的方法,還沒有制造出能盛水和耐火的器皿。
所以對水煮的食物,就只好就挖坑和利用石凹蓄水他們把燒灼的石塊反復投入倒有食物的水中加熱,一直到水沸食物煮熟為止這就是新石器時代的“石煮法”,也叫“投石法”可見制作盛水耐火的器皿在人們生活確實是急需品,也是必需品了恩格斯對此曾作了科學的分析,他說“可以證明,在許多方,或者甚至在一切方,陶器都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編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發(fā)生的目的在使其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們便發(fā)現(xiàn)成型的黏土,不要內(nèi)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于是,便產(chǎn)生了陶器美國著名人類學弗朗斯·博厄斯在《原始藝術》一書中說“原始民族制造陶罐時并沒有制陶輪一般情況下,陶工是用手工旋轉的工序制作,猶如旋轉編織的編筐技術,他們把泥土做成長而圓形的條狀,從陶器的底部開始擺成螺旋形,然后不斷旋轉,并不斷加入泥條,一個陶罐就這樣做成了”可見最初的陶器產(chǎn)生是和編制技術分不開的最原始的一種制陶成型的方法是泥條盤筑法它直受編制容器中“盤圈”技術的啟示另外,陶器的形狀和樣式,也受容器的影響所以,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專著中也說過“當陶器出現(xiàn)的時候,它們被賦予了以前普通使用的編制用具的形式和外貌”所謂形式和外貌,指的就是陶器的立體造型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都有哪些器型呢?陶器不但可以烹煮食物,還可以貯存谷物,適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對于人類逐步從游獵轉向農(nóng)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人們對自然界各種豐富多樣的形體結構、造型的逐步了解,這樣就有了陶瓷器型的形象基礎譬如可以用來直蒸煮食物的陶器有中空三足的陶鬲、陶鬵和陶鼎,有用于飲酒的琖、觚、爵、斝和壺,有用于盛放食物的盌、盤、豆、簋、罐等等這些陶器的出現(xiàn),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據(jù)考古專家的論證,中國由陶器改進并發(fā)明燒制出原始瓷至少在三國時代(公元——),距今已有左右的歷史了,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對中國瓷器的發(fā)明,其意義不亞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歷史性影響從此,中國瓷器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就越來越廣泛為世界各民族所重,越來越持久為各個不同的區(qū)域國度的人民所青睞并且把中國稱為“瓷器的母國”,也就是瓷器的發(fā)源因此陶瓷的造型是科學與藝術的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是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統(tǒng)一的載體那么中國陶瓷的造型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中國陶瓷的造型藝術,冷靜深入去分析和認識潛存在傳統(tǒng)陶瓷造型中的創(chuàng)造意識,以及影響乃至支持這種造型意識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與審美心理特征,就不難了解古代陶瓷器皿風格和特點。
一般來說,古代器皿的造型方法有以下幾點一是象形取意法這種造型樣式是沿用了遠古陶器的造型法,模擬自然界植物果殼的器物形狀,并且由簡單的模仿進入到象形取意的高級階段象蘋果尊、葫蘆瓶(壺)、鳥形杯、鳳首瓶等等二是漢字生意法漢字身就是一種由整體象形文字發(fā)展而來的會意文字其“依類象形”,“肇于自然”的特點使陶工們深受啟發(fā)和影響所以設計出的器型也可用漢字來區(qū)別其型態(tài)的主要特征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搖鈴尊、油錘瓶、玉壺春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雞腿壇、高足杯等“申”字形的橄欖瓶、柳葉瓶、蘿卜尊、蓮子音瓶等等三是模物寄意法,就是直借鑒青銅器、漆器、竹木器或金銀器、玉器的造型特征從這些陶瓷器型的名稱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反映出古代陶人象形取意的意識比如棒錘瓶很象婦人捶衣用的棒槌,石榴尊類似唇卷碩腹的榴實等等至于漢字生意和模物寄意的造型意識,我認為還沒有普遍的規(guī)則漢字生意的造型意識是根據(jù)器型的大致輪廓,主體部分所處的位置,與某個字形相像而加以分別的如果從潛在的深層次的造型念來分析,漢字的造字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與陶瓷的造型方法,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通而同之”的造型理念這么一說,我似乎是明白了一些這是不是反映了傳統(tǒng)陶瓷“求正不求奇”的儒學思想對呀中國傳統(tǒng)陶瓷是以靜態(tài)美為基調(diào),造型整體給人以安靜和平穩(wěn)的印象各種器皿造型都講究以對稱、均衡的方式存在,不強調(diào)動勢而著重于靜態(tài),把含蓄雋永的自然韻味融匯其中,使得在平易之中更加具有藝術魅力你見過梅瓶嗎?梅瓶是最典型的中國陶瓷器型樣式小口、短頸、豐肩、長腹、圈足,瓶體修長,很有亭亭玉立的韻味梅瓶最初叫“經(jīng)瓶”,是唐宋時期朝廷“經(jīng)宴”上用來盛酒的酒具,原先還有瓶蓋后來北宋詩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yǎng)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時人稱他是梅妻鶴子林逋一生鐘情梅花他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奉為千古奇絕唱林逋愛梅,植梅、賞梅,在品賞時常將折枝梅插入經(jīng)瓶小口內(nèi),經(jīng)瓶器型修長,形體氣勢高峭,輪廓分明,挺拔而剛健,插梅后覺效果非常協(xié)調(diào),形式感也非常強烈,尤其得到了花道之士的認同,于是人們把經(jīng)瓶改稱“梅瓶”了這種器型也延續(xù)到今天,成為陳設瓷的優(yōu)秀樣式之一其實梅瓶在宋代有不同窯場、不同窯系燒造的不同形體的造形,但基結構是一致的這就是說,在一種程式和規(guī)范下形成的造型型態(tài)的變化,基上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這就有利于在比較中找到這種器型的最佳型態(tài)固定下來,成為那個歷史時期的造型風格對我們再講另一種瓷器造型——玉壺春瓶的來歷玉壺春瓶?是不是那種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的花瓶?我這種器型最大的特點是造型中變化的弧線特別的柔和,那種對稱、均衡的形式感特強從器型的審角度上來講是不錯的,但內(nèi)中的意韻你還沒有完全覺悟到這要從一個民間故事說起相傳在宋代熙寧間,大學士蘇東坡路過景德鎮(zhèn),特去尋訪他的一位禪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歸,他就信步閑逛到一個制瓷的作坊他見一位老人坐在轱轆車上拉坯,覺得非常奇異隨后他對老人說“久聞景德鎮(zhèn)瓷器貫通文化,詩詞歌賦皆能以繪畫而描述,但不知這瓷器造型能否表達”說完就吟詠了唐代王昌齡的一首詩“寒雨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好家伙,這是在給老陶工出命題作文哪!老人聽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撥動車輪,須臾間塑出了一個撇口細頸斂足的器型來,老人說“此器如心倒置,謂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開心扉’,拙器抒志示節(jié),客官以為如何?”東坡見了,不由得信服之至,感慨說“冰壺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當也是‘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哪”蘇東坡一定會作詩稱贊了吧?蘇東坡興情所至,當即賦詩一首,其中有“玉壺先春,冰心可鑒”兩句尤為膾炙人口后來佛印和尚聞訊趕來,也欣然寫下了“清如玉壺冰,貞見玉壺春”的詩句我想這就是玉壺春瓶得名的來由了你聽說過“斗茶”嗎?宋代盛行“斗茶”蔡襄在《茶錄》中記述說,斗茶主是斗茶色,而茶色以純白為佳,“茶色貴白……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這其中很講究技巧,先將優(yōu)質高山茶葉搗碾成末,浸漬調(diào)膏在沖泡擊打,使茶湯形成泡末時,將泡沫、茶液和凝化于泡沫中的茶沫中的茶末一起喝下而鑒定茶色好壞的的茶具一般是用各種黑釉的小碗或盞惠洪有詩說“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明春露”說斗茶的碗是饒州景德鎮(zhèn)窯和河南臨汝窯的瓷碗最好其實“斗茶”的碗盞造型都差不多,都是敞口、斜直腹、小足淺圈大敞口是為了使茶泡沫有一定的空間懸浮,斜直腹能使茶沫在撓拂時順暢均勻并迅速上浮,下腹直收小圈口是能即時沉淀渣滓這就是景德鎮(zhèn)流傳至今的宋式“斗笠碗”的特制造型如此說來陶瓷器型的創(chuàng)意也有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人文精神的內(nèi)核所在是這樣的即使是同一樣的器型,在不同層次、不同文化的不同身份的人來,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就厭惡清代初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設計了一種名為寶月瓶的器型,它扁圓中腹,用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來形容,真是恰如其份這種器形的一個特點就是為釉上繪畫師提供了宛如團扇般的展面空間,尤其適合粉彩工筆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康熙皇帝十分欣賞而雍正皇帝則不喜歡,曾下令“嗣后寶月瓶不必燒造”有人說是這種器型過于纏綿凄涼,令人倍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之情我也知道,明清兩朝御用瓷器的器型,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設計和挑選的明代由工部設計,清代由繡理處設計,還要由皇帝親自審定象有些貢瓷的器型,如“天圓方瓶”、“四方八卦瓶”等等,民間是不準燒制的但是縱明,清兩代的瓷器造型,還是給人一個鮮明而完整的印象,風格特點是比較突出的例如永樂、宣德時期器型樸厚,端莊,氣魄宏大;成化時期的器型秀逸、典雅、精巧別致;康熙時期器型嚴謹、規(guī)矩、剛健有力;雍正時期的器型精致、工整、形體柔中有剛,線感明晰盡管各個時期的風格有別,匯集在一起卻又是和諧的,構成了整個朝代的獨特風格我認為明代前期的瓷器造型比較注重形體的比例關系,強調(diào)整體感;而清代前期的瓷器造型則注意器型的細部變化,包括口頸腹足的轉折交待,多種方式的線角處理,線感和釉色搭配的,表現(xiàn)手法都很精到當然,從乾隆時期開始,在瓷器造型上也出現(xiàn)了追求堆砌的繁縟作風所以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清初瓷器加工》講義中,就著重指出清代瓷器在“康、雍時期均重造型,無論是陳設品或日用器具都取得極多成就凡是晚明時期造型的拙重失調(diào)處知所避免,宣成時期長處又知所取法”強調(diào)研究和整理傳統(tǒng)陶瓷器型,應著“一切研究都是為了有利于新的創(chuàng)造”,從而提高人們對古代陶瓷器型的鑒賞能力有器型就有品種,有品種就有規(guī)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開發(fā)和運用,陶瓷器型一定有著高技術含量的高精新特的之最記錄了可不是!明代有薄如蟬翼,輕如浮云的脫胎器,有厚重碩大的青花龍缸,然而,當時燒造也是“十窯九不成”如今燒造高達五米以上的大瓶也不成問題直徑厘米的薄胎斗笠碗都列為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各種瓷器器型高逾數(shù)丈,小不盈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景德鎮(zhèn)現(xiàn)有的陶瓷器型有一千多個品種、三千多個不同規(guī)格,那可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了隨著西方陶藝學的傳入從上世紀八十代開始,景德鎮(zhèn)也興起了一股“現(xiàn)代陶藝熱”那些陶藝器型同傳統(tǒng)器型有什么質的不同?現(xiàn)代陶藝的造型形式概括來說,有三大特征一是選用的陶瓷原料有再認識和再利用的自由度象許多粗質的泥料如匣缽土、粗河泥、耐火土等等都可以用來作為陶藝造型的材質并充分顯現(xiàn)泥質的原始肌理二是造型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求正不求異”的理念陶藝家塑造的器型講究古拙、稚拙、野趣和天趣,甚至殘缺和變體變型,講究遠古味和人性味三是注重全手工技能性的操作,所采用的工藝技法都沿用了原始成型方法,如泥條盤筑、泥板成型、卷塑法、模印法等等在器型上面還有意識保留了人用手拉坯時在坯胎上旋轉運動的痕跡,有返樸歸真的情趣陶瓷器型是歷代陶工們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寶貴的民族文化的遺產(chǎn)我們現(xiàn)代人通過認識和總結,將有利于繁榮祖國的陶瓷事業(yè)咱們今天聊這個話題,也是基于這個目的對長篇載之五鎮(zhèn)窯風火特邀嘉賓江西省高級陶瓷工程師鄧希平
陶瓷歷史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