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弄是一條非常狹小的弄子,長不過幾十米,也沒有什么曲折迂回的走向,它由詹家下弄的一條橫巷起頭,直通到昌江河畔雖然福壽弄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位于中山北路仿古商業(yè)街中段,但在古街上你卻找不到他的弄口,想進入福壽弄,你要先走進詹家下弄或是畢家下弄,僻幽遠而近繁華同期聲:從詹家弄走過來,發(fā)現(xiàn)這條小小的弄子,福壽弄。
福壽弄夾在詹家下弄和畢家下弄中間,從地形上看,就像是一根龍頭拐杖,與詹家下弄相連的橫弄就像是這根拐杖的把手部位,通往沿河的直弄就像是這根拐杖的杖身,不知道福壽弄的名字來歷是不是和這特殊的地形有關倒是居住在弄里的居民,也許是得益于福壽的美好寓意,在弄堂里生活著許多精神矍鑠的老人,單看他們鶴發(fā)童顏的外貌,一時倒也難以辨別他們的紀幾許同期聲:采訪福壽弄一號的老太太,問齡與中山北路上別的弄堂有所區(qū)別,福壽弄只有下弄,而沒有上弄,這也意味著在古代,居住于此的多是普通百姓在與詹家下弄相接的福壽弄橫弄弄口,迎面而來是一戶橫架在弄堂之上的廊屋,所以稱為廊屋,是因為木屋左右逢源,高懸于弄堂兩面高墻之上,如同一架木質(zhì)的走廊從木料的色澤看,這廊屋的紀也不小了,一打聽,廊屋的主人是一戶姓鄧的人家。
同期聲:采訪鄧大爺,問南昌口音是怎么回事?和78歲的鄧大爺一樣,住在福壽弄上的老人家都很熱情,而且健談,許多房屋都是他們世居的自家房產(chǎn),有許多歷經(jīng)歲月風霜,仍然得到妥善的照顧和保管,雖然略顯簡陋的木門大多緊閉著,但整條弄堂也因此顯得更加整潔而樸素,四通八達的地勢讓這里的生活簡單而方便。
同期聲:采訪鄧大爺,關于鄧家?guī)仔值苁谰佑诖说牡慕榻B在福壽弄信步慢行,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然而新建的房屋也是不少,但多數(shù)房子上都同時保存著老宅風范和新修葺(qi讀氣)的樣式。
有些墻基是新粉刷的,而閣樓又是古樸的,又或者門楣是老舊的,而窗檐卻是現(xiàn)代的款式。
滄海桑田溶于一弄,趣味橫生又難免使人噓唏(xuxi)感慨同期聲:采訪黃阿姨,問老宅的來歷,問染布坊的故事。
時光如果有腳,它在福壽弄走得肯定比其他地方要慢一些,老人們談起舊日的往事,仿佛一幕幕依稀就在眼前狹小、質(zhì)樸、簡單的福壽弄,在城市的框架中,或者很不起眼,但在這弄堂里每一戶的居民身上,在這里每一棟或舊或新的房屋里,卻承載著往昔沉甸甸的歲月
文化民俗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文化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