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瓷俑穿的衣服,就是將真蕾絲浸入液體瓷中,再手工貼于人物上青花商標紋大盤,盤上標明了這家公司從開始制瓷器到的商標瓷鞋裝飾物圖片由廣州博物館提供信息時報訊(記者成小珍通訊員鄧玉梅)今日,《東風西漸——歐洲瓷器歷史展》將在廣州博物館開展,170余件歐洲精品瓷器,“講述”了歐洲瓷器發(fā)展史——從仿造中國瓷器、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產(chǎn)技術(shù)、到研發(fā)新產(chǎn)品。
中國元素的石榴、桃子去到歐洲后,因為歐洲人未見過它們,于是加工成了歐洲人熟悉的洋蔥桃子石榴被歐洲畫家畫成洋蔥本次展出的展品均出自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維茨和孫建偉夫婦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珍品展期持續(xù)到10月24日中國元素對于歐洲瓷器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藍色洋蔥”圖案和“青花柳樹紋飾”圖案就反映了歐洲人學習模仿中國瓷器紋飾圖案的一些趣事“藍色洋蔥”系列是邁森最富盛名的經(jīng)典餐具,據(jù)說,這一紋樣是由著名的瓷器畫家賀羅特根據(jù)中國的青花瓷器的紋飾創(chuàng)作而成的。
他精通中國情調(diào)的圖案設(shè)計,并把歐洲本土的花木、蟲鳥和歷史場景移植進這種情調(diào)之中“洋蔥”系列上的洋蔥圖案,極有可能是桃子和石榴,由于歐洲畫家沒見過中國的桃子和石榴,因此他們仿制的時候,把桃子和石榴畫成了歐洲人熟悉的洋蔥,產(chǎn)生了聞名遐邇的洋蔥系列瓷器“青花柳樹紋飾”圖案是基于亭臺樓閣、柳樹籬笆等元素的圖案,曾廣泛應(yīng)用于歐洲制瓷工廠,成為他們必備的圖案樣本該圖案于18世紀下半葉從中國傳入歐洲,歐洲畫家在原圖上作了修改,增加了小橋、蘋果樹和飛鳥,并結(jié)合了一個東方愛情故事,進行促銷推廣還有一首世代相傳的歌謠,讓這個愛情故事家喻戶曉正是該故事讓柳樹紋飾圖案受到廣泛歡迎,造就了柳樹圖案瓷器的成功真蕾絲貼在瓷器人身上展品中除了常見的餐具之外,還有19~20世紀的小雕像、大型餐桌擺飾等一件19世紀德國德累斯頓彩繪花邊瓷俑就堪稱一絕,這種著名的“德累斯頓花邊瓷俑”甚至比出自同一品牌的餐具系列還要出名它是德累斯頓裝飾家們的發(fā)明,將真蕾絲浸入液體瓷中再手工貼于人物上這樣制出的瓷器相當精美,與軟織物幾乎沒有區(qū)別從作品上看,裙子的層次感和褶皺感都很強,而這種又細又薄的花邊裝飾,非常脆弱,能夠留存至今,依然絲毫無損,實屬難得一組小若拇指、大若手臂的特色瓷鞋則令人愛不釋手,既有纖細秀美的高跟鞋,又有舒適耐穿的圓頭大靴子即便是高跟鞋的款式也是不勝枚舉,尤其是鞋跟,尖的、鈍的、寬的、窄的,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流行方向。
陶瓷新聞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