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后,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mào)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于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zhuǎn)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但只有泉州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他城市港口并不被承認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徐聞古港,從公元3世紀代起,廣州取代徐聞、合浦成為海絲主港,宋末至元代時,泉州超越廣州,并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戰(zhàn)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事實上海上絲綢之路早已存在。
《漢書地理志》所載海上交通路線,實為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海船載運的雜繒,即各種絲綢中國絲綢的輸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東海與南海兩條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歷史階段一是從周秦到唐代以前為形成時期;二是唐宋為發(fā)展時期;三是元、明兩代為極盛時期漢末三國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zhuǎn)向海洋的承前啟后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
提出絲綢之路一名,首推德國地貌學、地質(zhì)學家李?;舴遥?833-1905),他對中國進行多次調(diào)查考察后,在所著《中國》(三卷)中提出此名,原指中西陸上通道,可能因為在這條路線上進行的主要貿(mào)易是絲綢,故名。
此名出現(xiàn)后,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絲綢不僅從陸道運往西方,而且也經(jīng)由海道,因而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其后,日本學者杉隆敏與香港學者饒宗頤教授對海上絲綢之路又均加以研究但對這條路線作多方面詳盡考釋者,當推北京大學陳炎教授
陶瓷歷史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