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浮雕俗稱堆雕,同圓雕并行發(fā)展但它不同于圓雕,能立體于空間,具有長、寬、深的三維面,浮雕有著虛幻和實體塑造的雙重成份,具有平面地塑繪性質(zhì),它主要是在平面體上堆陶瓷泥料雕刻出人物與動物、天云與漁浪、花草與蟲魚、飛禽與走獸等品種,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景德鎮(zhèn)元代的《白蛇傳》戲曲人物瓷枕,枕體堆雕成舞臺、鋪棚彩結、窗欄花圍、精巧柔美舞臺四面分別演出四段折子戲、組成劇,構思奇妙、制作巧奪天工,是獨具匠心的杰作民國時期有曾經(jīng)風行一時的《蠶食》等浮雕作品。
20世紀代有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nèi)的《孔雀牡丹》、《松鶴延》、《錦雞菊花》、《紫授梅花》四塊漆板鑲嵌裝飾瓷雕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浮雕《井崗山》,運用繪畫和浮雕相結合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革命圣地井崗山的英姿。
浮雕有堆釉和堆泥兩種:浮雕品種多為平面坯體的附屬品,創(chuàng)作者要考慮處理好作品的主次關系,突出浮雕本身,以小三角刻刀借坯體平面細心刻成一組情節(jié)性強的浮雕內(nèi)容,操作時注重作品的清爽度堆釉是用毛筆蘸取白釉漿在施好色釉的坯體上堆填紋樣,堆釉因釉料在高溫燒煉中會流動,故畫面形象必須概括簡練。
但釉質(zhì)透明、可充分利用其特點來表現(xiàn)物體輕重、厚薄等不同質(zhì)感,具有其他裝飾方法所不及的特殊效果。
手工堆釉雖然效果好,但生產(chǎn)效率低,至大量生產(chǎn)已采用特制花紋模板將白釉漿轉于坯體,且往往和顏色結合運用,以增強裝飾的色彩效果堆泥也稱堆花,是用泥漿或各種不同色澤的彩泥(包括用一些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的泥料)用手指式筆在坯體表面堆出各種浮雕狀的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