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系以含氧化鈷的料為呈色劑在瓷坯上進行描繪紋飾,然后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過入窯高溫燒制而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色調單純明凈,藍白兩色對映,樸素明快,爽朗大方,具有典雅清新之美因紋飾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兩大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xiàn)在元代景德鎮(zhèn)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chuàng)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瓷胎潔白,器表所施是純凈的透明釉,青花色澤鮮艷,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長期以來青瓷為主的局面。
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是青花瓷器生產(chǎn)的鼎盛時期,在造型上改變了元代青花瓷厚重壯實的結構,表現(xiàn)出靈巧清秀而又棱線分明的特征,在裝飾上有意識借助和發(fā)揮鈷料自然暈散的屬性,形成一種技離錯落、豪放瀟灑、氣韻生動的風格在美學追求上,也一改元代青花遒勁挺拔的情調,呈現(xiàn)出一種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風貌入清后,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產(chǎn)品最能代表當時的工藝水平它的特點是色彩鮮明清翠、濃艷相間、層次分明古人說.:五彩過于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譽。
及至雍正、乾隆兩朝,青花瓷造型一改前朝的渾厚古樸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之貌、器型之美,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代永樂、成化瓷相媲美青花瓷器的燒制成功,是中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其明凈素雅的感覺,與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之美的陶瓷繪畫結合后,似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審美突然找準了物化對象其深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程度之深,使之迅速發(fā)展而帶來了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空前繁榮,從此青花瓷也就成為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產(chǎn)品而聞名于世。
元青花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是繼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與彩釉瓷之后,又一朵盛開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國明、清時期在國際制瓷業(yè)上的地位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鎮(zhèn)青花燒造的技術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體厚重而又潔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瑩潤,色調清新,紋飾素雅,圖案層次豐富等其中有些瓷器采用高錳低鋅的進口青料,又稱.蘇麻離青,蘇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稱大約從明朝中期的正德、嘉靖時期起,中國開始為歐洲生產(chǎn)適應西方市場的瓷器。
據(jù)佛爾克編著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瓷器》一書的記載,萬歷間我國瓷器就已經(jīng)按照歐洲的需要進行專門生產(chǎn),輸出的數(shù)量很大,例如該書記載了荷蘭人襲擊葡萄牙船得到中國瓷器的約60噸,即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目青花瓷作為中國瓷器史上的代表,是古老中國文化底蘊的象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它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傳入西方作為一種珍貴文物被西方很多陳輕舟的轉身國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