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類型,代距今約4700—,因早期發(fā)現(xiàn)于山東寧陽堡頭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帶,故名主要分布于魯西南、蘇北并達皖北,豫東和遼東半島陶器早期手制,晚期出現(xiàn)輪制陶色多樣,有灰、青灰、紅、黑、褐、黃、白等。
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以灰陶為主,紅陶次之,黑陶和白陶也占一定比例。
黑陶一類器胎呈灰或紅色,僅器表呈黑色;另一類為表里一致的黑陶,屬少數(shù)器物,如高柄杯等與典型龍山文化的蛋殼陶相類器形除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相當普遍外,帶嘴和帶流的器物多見。
造型多樣,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高柄杯、觚形杯、背水壺、高領罐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采用鏤孔裝飾,長江以南地區(qū)出現(xiàn)較早長江以北地區(qū)則以大汶口文化為突出,主要見于豆和高柄杯上紋飾有籃紋、弦紋、劃紋、圓圈紋、弧線三角紋及附加堆紋等彩陶在這一文化中雖屬少數(shù),但頗具特色,以紅、黑、白彩繪畫,有圓點紋、圓圈紋、三角紋、菱形紋、水波紋、窄條紋、漩渦紋、弧線紋、花瓣紋、回旋勾連紋等其中有的是陶器燒成后再繪彩的“彩繪陶”,因此彩色極易剝落。
大汶口文化出現(xiàn)的太陽、云氣、山峰的圖象刻文,是研究我國文字起源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