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在陶瓷器上用刻、劃、印、寫等不同方法,記載制作器物的時間、地點或制作者的姓名、作坊牌號、監(jiān)制者的姓氏,以及定制該器的顧主姓名、堂名等,統(tǒng)稱為款識。戰(zhàn)國時代的陶文即為陶器制作的地區(qū)和制作者的姓氏,江蘇南京趙士岡出土的青瓷虎子已有三國吳“赤烏十四(251)會稽上虞師圜宜制作”刻文,唐長沙窯器有“卞家小口天下第一”、“鄭家小口天下有名”等字,唐、宋、元的瓷枕上往往刻有制作者的牌號,元代景德鎮(zhèn)的“樞府”器是標明由官府樞密院定燒,明、清兩代瓷器的款識發(fā)展到極盛時期,永樂朝已有“永樂制”的官款出現(xiàn),宣德款字,式樣較多,明代晚期起和整個清代除了各朝帝王的官款外,更盛行定燒瓷器的私家堂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