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熊熊的千柴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陶瓷燒成技術的變革,景德鎮(zhèn)的大批柴窯在消失舊時,在陶瓷行業(yè),有窯字的詞很多,這名詞自然有其含義,時過境遷,逝去的代較之久遠,現(xiàn)舊話重提,為了讓輕一代知道歷史上柴窯的一鱗半爪窯業(yè):景德鎮(zhèn)陶瓷是火的藝術中明亮的火光,窯火在制瓷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古代景德鎮(zhèn)人把瓷業(yè)往往稱窯業(yè)窯幫:舊時,景德鎮(zhèn)幫派林立,按地域之分有都幫、徽幫、雜幫三大幫而窯幫指的是什么,至今,也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給予確切定論對此,可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老輩人大多認為,窯幫指的是全鎮(zhèn)所有的燒窯戶。
而壟斷燒窯戶的組織稱為三窯九會窯戶:舊時代瓷業(yè)生產(chǎn)分為做窯戶和燒窯戶兩大類一般是做者不燒,燒者不做前者系中小資產(chǎn),絕大部分是以家庭手工業(yè)作坊為生產(chǎn)單位,做成的瓷坯搭燒窯戶的窯焙燒所以,做窯戶又稱做坯戶,而燒窯戶均有雄厚的資本以及生產(chǎn)工具(柴窯或槎窯)實際上,很多燒窯戶并非只燒不做,多是燒、做兩行確切說,窯戶指的是擁有窯廠的業(yè)主窯神:舊時御窯廠東側有佑陶靈祠神龕中供奉廣利窯神,亦名風火仙師明萬歷二十七,陶工童賓,為拯救廣大瓷工,以身體為練瓷的窯柴,赴火獻身,當時的統(tǒng)治者為緩和全鎮(zhèn)瓷工人心,敕封童賓為廣利窯神(童賓又名廣利)武舉弄也有一座窯神廟,敬奉的是槎窯窯神,但窯神姓名事跡不詳窯規(guī):柴窯的窯規(guī),指的是行規(guī),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規(guī)范、紀律柴窯的窯規(guī),沒有任何文字形成,只是一代一代的窯工沿襲下來最為荒唐的窯規(guī)是,女人,即使女孩,都不準踏上進窯弄的跳板,更不要說窯弄、窯蓬。
違規(guī)者,被視為褻瀆窯神,要罰擺酒、演戲謝罪窯菜:舊時窯廠工人每日吃的菜稱為窯菜其菜金少得可憐,每月每人按時價60塊豆干計算只在滿窯和開窯之日各吃一次肉,即滿窯日2市斤,17人共餐開窯日2市斤,15人共餐另發(fā)8枚銅角用為作料錢那肉用大蒜、豆豉爆燒,由小伙手(柴窯一工種)掌勺豆豉爆肉,至今仍是當?shù)匾坏廓毺氐膫鹘y(tǒng)風味菜肴老柴窯工回憶當窯里吃的這道菜,那是贊不絕口。
可能是當窯工肚子油水太缺,難見葷腥,再加上柴灶、鐵鍋,那豆豉爆肉自然較今更勝一籌就如現(xiàn)在人們時興吃農家柴灶鐵鍋飯菜與窯字相連的名詞很多很多,如窯屋、窯廠、窯巴佬、窯工知者眾多就不贅述在民間,還有很多俏皮話與窯相連,有的延續(xù)到上世紀六七十代推窯弄,這是柴窯里從事清理窯弄(爐)渣皮厘屑、破瓷片的工種而老鎮(zhèn)巴佬常常把食量大、口糙不挑食之人笑稱推窯弄望窯煙,這是一句口頭禪舊時,鎮(zhèn)上有這么一句民謠:一粒豆豉三口咽,端起飯碗望窯煙,其意反映舊時窯工的生活凄苦而老百姓當無錢購米買菜時,就常說,我恐怕這個月得望窯煙還有節(jié)儉的百姓,看到家人燒飯菜時多燒了點柴火,就會責備道,這難道是燒柴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有關柴窯的名詞、民謠、俏皮話、口頭禪,在行進的歷史中,越來越讓我們陌生
文化民俗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文化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