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店是以竹子為原料編織成家庭用具和瓷業(yè)用具以及瓷器專用篾的店鋪又根據(jù)各自的品種分為三種店鋪,也叫三幫,即花籃幫、瓷籃幫、瓷篾幫又根據(jù)店鋪分布地段劃分碼頭。
中渡口以上稱上碼頭,黃家洲至戴家弄稱中碼頭,戴家弄以下稱下碼頭這三個碼頭,以花籃店最多,瓷籃店都集中在黃家洲、富商下弄瓷篾店都集中在大黃家下弄、劉家下弄、棗樹下等沿河地帶各幫恪守行規(guī),不生產(chǎn)他幫品種。
花籃店以做家庭用具為主,諸如菜籃、谷籮、筲箕之類,兼做瓷業(yè)用具,其中有做瓷業(yè)用具為主的,主要品種如下:焙門簀用二黃篾編織,長1.5米,寬1米,為坯房遮掩焙(讀pē,即存坯間)門用匣缽簀用青篾編織,寬80厘米,長2.7米至4米不等,為坯房遮蓋擱泥桶用避風簀用二黃篾編織,一種為邊長60厘米的正方形,一種為50×60厘米的長方形,為焙門兩側的“貓兒洞”避風用匣缽蓋圓形,直徑40厘米,沿高6厘米,用青、黃篾編織,為裝小器工人挑坯遮蓋匣缽用渣篩圓形,直徑45厘米,用青、黃篾編織,為坯房打雜工人篩釉灰用烏煤篩也叫炭篩,形如渣篩,為窯里篩烏煤、紅店燒紅爐篩炭用洲籃長方形,高70厘米,長80厘米,寬50厘米,用青篾編織,中間安過橋式厚篾提擺,高出籃口33厘米,底安橫戧,口扎“千斤”另一種規(guī)格較小為洲店人到窯戶家收買下腳瓷器專用籃花籃業(yè)以新建、南昌籍人為多,其他籍人只有少數(shù)瓷籃店是專門編織為瓷業(yè)用的三種籃子:瓷器籃也叫碗花籃,圓形,直徑60厘米,高50厘米,用3厘米寬的二黃篾編織,底安5根硬檔,另用2根硬篾兜底直至籃口,叫“上戧”,再鉆小眼,用細篾絲扎緊,叫“打千斤”這是專門挑運瓷器的大籃裝坯籃圓形,直徑52厘米,高15厘米,用2厘米寬的黃篾編織,底部安檔,扎戧、口沿“打千斤”為裝小器工人挑匣缽用。
不里籃也叫不子籃,圓形,直徑40厘米,高40厘米,底安戧,口沿“打千斤”,為伙佬挑白土用瓷籃業(yè)亦是新建、南昌人居多瓷篾店也叫破篾店或花篾店,專門為瓷業(yè)所需而破篾,不兼做任何用具瓷篾分兩種,一種是瓷器茭草捆扎外圍用;一種是裝小器工人裝坯時,為防止一手匣缽的上下兩淺在搬運、滿窯時受撞擊而打箍用,因小器匣缽也叫“剎利匣缽”,這種規(guī)格的篾也叫“剎利篾”這兩種篾均為一次性運用,故銷量大瓷篾取材嚴格,只要竹子的中段,破成1厘米寬的竹條,破除面上的青篾和底下的屎黃篾,而后一破為二,又二破為四,再四破為八其長短則根據(jù)瓷用品種而定,主要品種如下寸篾長1.7米,茭渣胎碗用短三寸長1.3米,茭藍邊湯碗用長三寸長1.5米,主要為琢器大件匣缽打箍用,茭草也用九寸長1.2米,為小器匣缽打箍用。
短箍龍長2米,為針匙茭草后打包用長箍龍長2.15米,打包用尺四長2.7米,打大包用尺八長3米,打大包用長龍長4米,打最大的包用吊缸長5.2米,窯里吊大件匣缽用過缸長4.2米,窯里吊大件匣缽用清末民初,破瓷篾以婺源人為多,有少量都昌人和其他籍人。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都昌人蜂踴而至,憑借都幫勢力,紛紛操起此業(yè),但因瓷業(yè)蕭條,同行內(nèi)部發(fā)生磨擦都昌人為此派人東在馬鞍山,西在二亭下,不準婺源破篾人入境,婺源人又因脫離徽州府劃歸江西管轄而勢單力薄,只好轉操別的行業(yè)。
到抗日戰(zhàn)爭后期,全鎮(zhèn)篾匠店成立篾業(yè)同業(yè)公會,該會的瓷篾幫全部是都昌人了⑾
陶瓷歷史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