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瓷弘治窯瓷器最有時代特色、最為突出的是黃釉它的色調(diào)才是真正的黃色,它達到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準(zhǔn)由于這種黃釉是用澆釉的方式澆在瓷胎上,所以稱之為“澆黃”;又因為其色淡雅異常嬌嫩,又稱“嬌黃”其制法以鐵為著色劑,在燒成的白瓷或燒結(jié)的瓷胎上澆釉,再經(jīng)低溫二次燒成。
釉色:黃潤明潔,嬌嫩晶瑩,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澆黃釉較一般的低溫釉燒造的溫度稍高(850—900度),穩(wěn)定性略好;另一特點是透明度較好,瓷胎上雕刻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xiàn)出來有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
器型:以盤、碗為主,另有不少供器,如香爐、凈水碗等以黃釉雙耳罐、黃釉碗最著名。
底足:圈足足墻比成化器略矮,盤類有塌底的現(xiàn)象辨?zhèn)维F(xiàn)在所見的偽仿品相對較少,多為在弘治白瓷上后加彩。
大體上在白瓷盤上加繪黃彩、紅彩云龍,加繪紅彩靈芝、魚紋,加繪五彩花鳥或紅綠魚藻圖,等等。
這種真胎假彩,紋飾線條都拘謹(jǐn)生硬,毫無生氣;處處都能見到臨摹描繪的痕跡有的器物因第二次入窯燒制而致釉面火光十足,或者留下“蕎麥地”灰垢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