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皇家重視景德鎮(zhèn)陶瓷生產,集中全國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皇家官窯景德鎮(zhèn)陶瓷的質量,在景德鎮(zhèn)陶瓷的胎體精細、釉質潤凈、制作規(guī)整、品種多樣,特別是顏色釉瓷的精細講究,可以說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進了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官家的統(tǒng)冶,又扼殺了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家個性的張揚和發(fā)揮,成為了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發(fā)展的桎梏景德鎮(zhèn)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御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齡最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冶十一(),比齡最小的劉雨岑長32步(劉雨岑生于),可以說珠山八友在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藝壇活躍了近百這個時期中國民族正處于"國破家亡,匹夫有責"的動蕩時代,珠山八友在繼承我國優(yōu)秀景德鎮(zhèn)陶瓷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汲取民間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營養(yǎng),以揚州八怪為典范,以海派藝術家為榜樣,容納西方陶瓷藝術風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時代氣息和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瓷藝創(chuàng)作,沖破明清官窯的藩籬,像一股清泉,一渴而下,不可遇止如王崎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衣紋和風姿,狹得頗為奇妙的效果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zhèn)陶瓷藝人鄧碧珊是第一個在瓷板上描繪人物肖像的瓷畫家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礎上,以國畫的潑墨法,在瓷器上繪山水,同樣出現(xiàn)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效果,給景德鎮(zhèn)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機劉雨岑憑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創(chuàng)"水點"技法,在景德鎮(zhèn)陶瓷粉彩藝術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技術后來運用于燒制毛主席專用瓷,被譽為當代官窯“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時期瓷器的代名詞雖然學術界對八人的定位還有一些異議,但我覺得這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我們對待“揚州八怪”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可以撇開這些名詞的爭論,去實實在在的看看他們的作品作品才是品評一切藝術價值的標尺和對象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畢伯濤、何許人等人中,我們發(fā)現(xiàn)的是這樣一個群體共同延續(xù)了景德鎮(zhèn)瓷器的余韻,也是他們使得我們在近代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xiàn)象“珠山八友”的出現(xiàn)是有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務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身份和創(chuàng)作沒有自主性,也沒有結社的自然條件,他們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時序發(fā)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于是他們就像其他文人一樣具備了形成藝術雅集或藝術社團的條件他們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1888-1961)在《珠山八友雅集圖》中表述的一樣: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這種帶有自娛意味的直抒胸臆,讓人看到了無奈,也看到了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危機局面“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時候,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結束這在陶瓷的創(chuàng)作思想上是獲得了解放下面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慢慢解讀王琦(1884-1937)是“珠山八友”的領軍人物,他在汪曉棠和潘宇等人的影響下,先與王大凡等人發(fā)起和組織“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社”,后又于與王大凡等人組成藝術團體———“月圓會”,借此抒發(fā)胸志,以瓷會友作為“八友”之首.王琦,祖籍安徽,后遷居江西信江,1884——,字碧珍,號陶迷散人,早以捏面人衛(wèi)生,來景德鎮(zhèn)后,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和人像繪畫藝術,后又學習錢慧安的繪畫藝術,因扎實的繪畫功力和聰穎的繪畫悟性,很快就超過碧珊先生浮梁知事程安贈王琦“神乎技藝”一匾,從此聲名鵲起,財源滾滾而來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揚州八怪,尤喜歡黃慎的畫風黃慎,號嬰瓢子,專攻人物、兼畫山水、花鳥,人物畫以狂草筆法作畫王琦因捏過人像、雕塑、畫過瓷像、又吸收了西洋畫陰陽彩瓷技法,并確定了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在此之后,王琦的畫風,始終沒有擺脫黃慎畫風的影響因此,王琦的繪畫風格雖給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西洋畫技法,但他狂放崎嶇,典雅飄逸的畫風,仍保留黃慎的畫風,而尚未自成一格王大凡,祖籍陜西臺元,祖上因避戰(zhàn)亂,遷居安徽黟縣,1888——,名堃,號希平居士少時在姐姐家的“紅店”學畫陶瓷古彩,此時汪曉棠也在姐姐家的紅店畫粉彩,有機會接觸到汪曉棠,拜曉棠大師為師王大凡早學習沙山春、錢慧安、費曉樓的繪畫藝術,中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鏡江的繪畫技法,可謂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制成法家王大凡在淺降彩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降彩的設色,使淺降彩法畫起畫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其代表“布袋羅漢”,形態(tài)逼真,神情莊重慈祥,其動感飄逸,用筆如吳帶當風,行云流水。
把一個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遙的和尚刻畫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作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章汪野亭,一,字平,號傳其居士,江西樂平人早在波陽拜張曉耕、潘匋宇為師,繪藝術來源明朝朝畫家沈園和清代畫家王石谷的繪畫藝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成為名噪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鄧碧珊,一,字壁寰,號鐵肩子,清末秀才,江西余干人,早靠繪畫瓷板肖像為生,陶瓷肖像結畫是他發(fā)明的鄧碧珊專功魚藻兼畫花鳥,鄧碧珊的魚蟲,在設色上受東洋畫藝術的景響,他的筆及構圖又受宋畫的影響較深,他的早期花鳥又受嶺南畫派的影響,足見鄧碧珊先生孜孜以求,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畢伯濤,一,號黃山樵子,安徽歙縣人,清末秀才在景德鎮(zhèn)陶瓷繪畫界以金石、詩、書、畫傲視瓷壇,畢伯濤的繪畫藝術來源于清代畫家新羅山人何許人,別名花滋,1882一,安徽南陵人何許人曾是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界的仿古高手,自己又開設“紅店”自產自銷,設帳授徒,著名花鳥畫家、雪景大王鄧肖禹、余文襄就出自其門下曾在北京客居數(shù),結識許多前清的八旗子弟,前朝遺臣貴族;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臨摹了大量的宋元大家的作品,擴大了自己的繪畫視野和審美情趣回景德鎮(zhèn)后,他在陶瓷上創(chuàng)作的許多山水作品和雪景山水大都是結構緊湊,構圖大方,用筆流暢但何許人的山水畫有董源、巨然的影子,有浙派山水吳偉、戴進的流脈;從何許人的山水作品,我們不難看出,畫家追求一種平淡天真,蕭散閑逸的藝術境界可惜,天不假,何許人終難大家,而只能是一個海納百川的雜家程甫,名意亭,字體孚,齋名佩古,別號翥山樵子江西樂平人,入鄱陽江西窯業(yè)學堂圖畫班,師從張曉耕、潘匋宇,后赴上海,拜上海浙派畫家程瑤生門下,成為程瑤生的入室弟子,在上海數(shù),其花鳥畫藝術,深得南宋畫院派的藝術精髓,畫藝日漸成熟和完美劉雨岑,一,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別號澹湖魚,六十歲后雅稱巧翁安徽太平人,客居江西鄱陽,15歲就讀于饒州江西省立笫二乙種工業(yè)學校,為潘匋宇的弟子,一九二二來景,為當時瓷畫肖像名家朱受芝的乘龍快婿,擅長陶瓷粉彩花鳥早受華喦的繪畫藝術影響,中深得任伯、新羅山人的繪畫藝術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徐仲南,l一l,徐陵,字仲南,號竹里老人,齋名棲碧山館,江西南昌人少時入南昌人開的“紅店”學瓷藝,l9l受聘于江西瓷業(yè)公司管理美術陶瓷,工于松竹、淡雅詩意,自成法家作品受清代畫家戴熙的影響較深,其構圖、用筆、設色與戴熙同出一轍,同時,又受海上畫派和南宋文人畫家東坡居士的影響田鶴仙,l894一l952,原名田世青,后改為田青,字鶴仙,號荒園老梅,齋名古石,浙江紹興人少時客居江西撫州岳父家,民國初期任職于景德鎮(zhèn)稅務局,后受聘江西省瓷業(yè)公司夜校教員先攻山水,后改畫梅花其繪畫藝術,以梅花獨步畫壇鶴仙的梅花,深得元代畫家王冕的影響,其竹桿似斷非斷,節(jié)節(jié)相連的用筆及構圖無處不體現(xiàn)王冕的繪畫精神,“珠山八友”發(fā)起人王大凡贈有“山水清渾成一格,梅花作出更無雙”的贊譽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