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又稱銘文,意是指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明陶宗儀《綴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意:款,謂陰字,是凹人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后引申為瓷器等文物上的題銘文字凡在瓷器上以刻、劃、印、寫等不同方法記載制作器物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號、監(jiān)制者姓氏,以及訂燒者姓名、堂名、吉祥祝語或圖案標識的均稱為款識款識是瓷器鑒定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民國瓷器款識極為豐富,按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可分為仿寫款、號款、紀款、干支款、公司款、作坊款、人名款、堂名款及其它類款識民國瓷器款識以文人派的作品時代特征最為鮮明,其作品不僅帶有底款,而且器物上大多都有詳盡的題記說明,如作者的姓名、籍貫及作品的月等與書畫作品上的題款極為相近,不僅有別于明清傳統(tǒng)款識,與同時代的日用瓷器款識亦不盡相同,使款識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更為豐富為了充分說明民國款識的時代特征,使讀者對其有一大致的了解,下面按款識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加以說明仿寫款的典型特征是后代瓷器上落前代款識仿寫款中最常見的是仿寫前代號款,目前所見最早的仿寫款是明成化朝仿寫“大明宣德制”款識仿寫款識的出現(xiàn)與人們的好古之心及前朝瓷器的經(jīng)濟價值增高有直接關(guān)系民國時期仿古瓷器盛行,故仿寫前朝款識之風(fēng)極盛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三種,一是所仿器物為何代就寫上所仿器物應(yīng)署的代,無論是器型、紋飾、釉彩均以所仿器物為藍此類器物上所落款識為真正意義上的仿寫款如民國仿康熙素三彩牡丹紋碗,外底就書以“大清康熙制”青花雙行楷款另一種是不論所造器物是否有古意,任意書寫前朝號款識此應(yīng)視為仿寫款中的寄托款再一種是不論前朝是否有此類款識,而大膽書寫,此應(yīng)視為仿寫款中的臆造款一般來講,前一種的款識寫得較為嚴謹,雖說在行家眼里還不可能以假亂真,但令初學(xué)者暈頭轉(zhuǎn)向卻綽綽有余而后兩種則是任意書寫,稍有陶瓷知識的人亦可斷其為仿寫民國仿寫款所涉及的代較為久遠,從目前所見器物來看,上迄宋元,下至宣統(tǒng)、洪憲,時間跨度近但其仿寫重點為明清兩代,尤其以清康、雍、乾三朝最為常見宣和宣和為宋徽宗號(1119—)圖53為民國仿龍泉青釉獸耳尊底款,該器物造型較為工整,外壁刻有獸面紋,釉面瑩潤光滑,具有宋代龍泉窯瓷器的某些特征,顯系精心仿制而成但款識卻相去甚遠。
此器底款“宣和”二字,雖然宋代龍泉窯瓷器上見有刻印款識,但多為“金玉滿堂”等吉語款,號款識極為罕見,偶有見之,也是號與紀合用于一器,如飾以“元豐三”銘的蓮辦紋五管瓶,根不見有單書號的的器物。
另外,宋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龍泉窯器物的釉色還不葚穩(wěn)定,多青中帶黃,而此件器物的釉色純正,釉層亦較厚,是北宋時無法企及的再者,此器的胎質(zhì)硬度較高,細膩潔白,表現(xiàn)出濃郁的現(xiàn)代瓷風(fēng)格,為宋代龍泉窯器物所不具備大明宣德制宣德為明宣宗號(1426—)圖54為民國仿明宣德鳳紋罐底款此件器物外壁飾以青花雙鳳紋,青花色澤較真晶略淡,并有大量的深褐色結(jié)晶斑痕,釉色亦略顯青灰款宇書寫不及真品規(guī)范,字大小不一,高低不齊,特別是底釉氣泡過多,致使款字模糊不清即便如此,此件器物仍可稱之為高仿,如不細察,幾可亂真圖55為民國青花花鳥魚龍執(zhí)壺底款,此件器物無論是器型、青花色澤,還是款識均與宣德器物相差甚遠首先,宣德朝執(zhí)壺的造型以梨式最為流行,其典型特征是形狀似梨,壺腹略短,圈足略高,上有傘形蓋,蓋頂飾有寶珠鈕而此器則為民國時常見的溜肩桶腹式,流與壺肩有一條狀相連。
其次,青花色澤青灰,不見有宣德時的鐵銹斑痕其三,款識書寫方式為宣德時不見有雖然宣德款識在明清各朝中最為復(fù)雜,或雙行豎寫、三行豎寫,或單行豎寫、單行橫寫,或款外圍以雙圈、單圈,或雙框、單框、無框,但此種單圈外環(huán)書的方式絕無僅有,為民國仿寫款中的臆造款式成化制成化為明憲宗號(1465-)圖56為民國青花飲中八仙杯底款,杯呈直壁形,假圈足外壁一面繪飲中八仙之一李適之飲酒圖,另一面書“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詩句成化人物紋飾器物并不多見,而此類飲中八仙人物圖為清代常見紋飾之一而且此器青花色澤總體淺灰,缺乏成化的淡雅之感,局部呈民國時的洋藍特征最為關(guān)鍵一點是成化款識均為“大明成化制”六字楷款,根不見有“成化制”四字楷款,故此款亦應(yīng)歸入仿寫款中臆造款式之列圖57為民國青花駿馬圖斗笠碗底款,外壁繪七馬,碗心雙圈內(nèi)繪一馬,口沿施以醬釉從器型、畫法看具有明末清初風(fēng)格,沒有絲毫成化瓷器特征釉面潔白潤滑,胎釉結(jié)合不緊,與明末清初的特征亦不相吻合款字缺乏成化蒼勁有力,字體無飄浮感的典型特征圖58為民國黃釉白洋蓮獸耳瓶底款。
據(jù)文獻記載和實物相印證,成化單色釉瓷器見有少量錐刻款,但亦為雙行六字款,款外錐刻雙圈而似此種刮釉留胎刻四字款的根沒有,故此款也為臆造的成化款式大明嘉靖制嘉靖為明世宗號(1522-)圖59為民國仿明嘉靖紅綠彩龍紋方蓋罐底款此器的造型、釉彩、紋飾均具有嘉靖風(fēng)格,基達到了形似,但造型缺乏真晶的灑脫風(fēng)格,釉面光澤度過強,紅彩也偏黑款字的寫法生硬,有形而無神,尤其是青花色澤偏灰,缺乏嘉靖青花的濃艷清亮之感即便如此,仍不失為民國中仿嘉靖器物中的上佳之作大明萬歷制萬歷為明神宗號(1573-)圖60為民國仿萬歷青花五彩嬰戲圖花觚底款此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釉彩均具有萬歷朝的特征,亦可視為高仿之作,但紋飾繪畫不細膩,構(gòu)圖空白有余,堆砌華縟不足釉彩亦不及真品濃艷強烈一字一書寫不見有萬歷款識的敦厚剛勁,特別是筆劃轉(zhuǎn)折處頓挫軟弱青花色澤艷而俗氣圖61為民國仿萬歷青花五彩山水人物圖花觚橫款萬歷官窯見有此類款識器物,但款字書寫風(fēng)格與此不同雖早期字形較瘦,晚期趨肥,但字形端莊,近似顏體,筆力較硬此款字體則隸味較為明顯,轉(zhuǎn)折之處雖有頓挫,但缺乏敦厚剛勁,筆力不足康熙為清圣祖號(1662-)民國仿寫康熙號款識的器物較為常見,基上有四種形式,一是“大清康熙制”雙行楷款,二是“大清康熙制”三行楷款,三是“康熙御制”楷款另見有臆造的“大清康熙制”篆書印章款。
圖62為民國仿康熙綠海水紅魚龍紋瓶底款,款字以紅彩書寫雖然康熙官窯器物款識以“大清康熙制”六字楷款的運用最為廣泛,但多為青花書寫,紅彩款較為罕見款字書寫雖非一人之手筆,前期字體寬肥,后期清秀,但頓按均較明顯,其“”字有多種寫法,但無第一二劃相連的寫法康熙御制圖63為民國仿康熙琺瑯彩碗底款,此類仿款民國時較為常見,多以胭脂彩書寫,其款宇的寫法與真款相去不遠大清康熙制圖64為民國粉彩人物詩文蓋碗蓋鈕中紅彩款識,紅彩雙框內(nèi)篆書“大清康熙制”雍正為清世宗號(1723-)民國仿寫雍正款識的器物有寫款和刻款兩種形式寫款或青花雙圈“雍正制”楷款,或青花“大清雍正制”楷款,或青花“大清雍正制”篆款,或藍料彩“雍正制”雙方框楷款刻款僅見“雍正制”篆款一種圖67為民國仿乾隆粉彩三多紋天球瓶底款,乾隆朝歷時,器物之多,款識變化之多樣為歷朝所不及,但就六字篆款來講,仍有規(guī)律可循,最典型的特征是每一筆的轉(zhuǎn)折處均斷筆另起筆其次是結(jié)體方正,轉(zhuǎn)折處多呈硬角其三,每個字的特征均較為明顯,如“大”字上部多有點劃等此款的最大不足是字體過于圓潤,轉(zhuǎn)折之處多為圓角,筆劃粗細不勻,并且沒有起落筆的痕跡,仿寫不甚成功圖68為民國仿乾隆綠地粉彩纏枝蓮開光人物圖瓶底款,此款除軟弱無力外,“清”字的三點水寫為“c”形,“乾”字左邊上下有一短豎相連,均為民國仿款的特征圖69為民國仿乾隆古銅彩堆刻螭龍云紋雙耳瓶底款乾隆刻款具有字體規(guī)整,刻工精湛,筆劃粗細均勻的典型特征,雖與真款有些相似,但粗細不勻,刻工略為草率,為民國仿刻款的特點之一圖70為民國粉彩人物故事圖瓶底款,金彩地上以紅彩書“大清乾隆制”六字篆字乾隆篆款以六字無框最為常見,加框的極少此款的筆劃過于僵硬,雖在追求乾隆款識凝重有力的韻味,但結(jié)構(gòu)疏密失當,為民國仿款的常見毛病乾隆制圖7l為民國粉彩錦雞牡丹花卉紋棒槌圖瓶底款,乾隆朝“乾隆制”朱紅楷款涂金的較為罕見,另外其字體規(guī)整,筆劃自然流暢此款雖書寫工整,但結(jié)體不穩(wěn),筆劃拘謹特別要提及的是乾隆奉朝款識的“制”字左半部的豎劃多為二筆寫成,而此款則為一筆連寫,為民國時的書寫習(xí)慣嘉慶為清仁宗號(1796-)民國仿嘉慶款識的器物不多,以松石綠地紅彩六字篆款較為常見大清嘉慶制圖72為民國仿嘉慶粉彩開光仕女圖賞瓶底款,嘉慶官窯款識的特征是筆劃工整,結(jié)構(gòu)嚴謹此款結(jié)體勻稱,與真款風(fēng)格接近但“清”字的“月”字寫為“囚”形,為民國時的典型特征另外,嘉慶真款的布局多為上緊下松,尤以“制”字最為明顯,而此款不見此特征道光為清宣宗號(1821—)民國仿道光款識的器物較仿嘉慶朝略多,見有“大清道光制”與“道光制”篆書兩種道光朝款識以六字篆款為主,少見楷款,四字款識亦罕見,款字為鐵線篆,筆劃流暢,凝重圓潤大清道光制圖73為民國仿款,字體結(jié)構(gòu)欠勻稱,筆劃硬直,缺乏流暢圓潤的韻味“清”字下“月”為“目”字形,“光”字上緊下松,筆劃走向松散,“制”字的“刀”寫為“斤”形,與真款的差距較大同治為清穆宗號(1862-)民國時仿同治款識的器物較為常見,以“大清同治制”雙框篆款、“同治制”雙框篆款、“同治制”楷款居多同治官窯款識以楷書為主,兼有篆書楷書字體工整,布局嚴謹篆書外不見有邊欄民窯款識則多為印戳式打款,字體草率。
大清同治制圖74為民國料地粉彩開光山水紋碗底款,底為青花金彩雙龍紋“大清乾隆制”描金篆款,而金彩下又有“大清同治制”青花楷款,款式極為特殊從款字提按變化不明顯這點來看,具有同治朝風(fēng)格,但不具備同治字體上寬下窄的特征外壁紋飾的民國特征明顯圖75為民國仿同治粉彩八仙人物圖帽筒底款,雖然為同治民窯流行的印戳打款,但字體過于工整,不見有草率之風(fēng),而且有些字的篆法不合同治民窯之風(fēng),“大”字寫為“貝”形,“清”字三點水為一豎劃,色彩亦較為污濁同治制圖76為民國仿同治胭脂紅團鶴紋盤底款,同治朝四字楷款的布局較為嚴謹,款字書寫有力,但有稚拙之風(fēng)此款書寫雖然有力,但有刻板之嫌,“同”字沒有真款上寬下窄特點,尤其是“制”字下“衣”的橫劃起頓極為明顯,與真晶有異光緒為清德宗號(1875—)。
民國仿光緒款識器物較為多見,以“大清光緒制”六字楷款居多,另見有“光緒造”四字楷款、六字雙框篆款、四字雙框篆款及四宇陰文篆款等光緒款識的典型特征是字體工整嚴謹,用筆清新流暢,在晚清中力拔頭籌大清光緒制圖77為民國仿光緒青花團龍鳳紋盤底款,此款字結(jié)體略扁,缺乏清秀俊美之風(fēng),書寫亦不端正典型的光緒款識書寫極為工整,筆力雄健,起筆時均用力下按,有些如美術(shù)字,而此款的青花濃郁泛紫,顯系含有工業(yè)鉆料所致圖78為民國粉彩花鳥紋瓶底款,紅彩色澤淺淡,款字不甚清晰,外壁紋飾為民國時的典型畫法光緒制圖79為民國粉彩山水紋碗底款,款字為陰文“光緒制”篆體,筆劃粗細不勻,結(jié)體生硬,為民國時粗瓷仿寫款的典型圖80為民國粉彩人物圖瓶底款,款字書寫流暢,行楷韻味濃郁,書寫者書法造詣不凡,但光緒時并不見有此類款識,故為民國臆造款式民國瓷器上的仿寫款之多絕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幾乎遍及歷朝歷代,但大體不外乎上述三種形式,即仿古瓷上的仿古款、民國瓷上的寄托款和臆造款不論何種款式,在具體的鑒定過程中均要結(jié)合器物的造型、紋飾、釉彩等綜合評定,切不可以款對款而有失偏頗
珠山八友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珠山八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