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青花以使用回青料為標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的又一個突出的階段在明清之際得到較高的評價:嘉(靖)青幽清胎質(zhì):官窯器大件器物胎質(zhì)不及前代,質(zhì)地堅致但胎體有細小空隙,制作亦有些粗糙小件器物的胎薄體輕,質(zhì)地緊硬致密,制作相當精細釉色:釉面光亮,呈青白、黃白或灰白色,胎釉為明代瓷釉中最厚,稱為“亮青釉”器物口部多涂醬黃釉大件器釉面不夠平整青花發(fā)色:以回青和石子青配合使用典型的嘉靖青花,其色澤一反成化的淺淡和正德稍濃而帶灰的色調(diào),呈現(xiàn)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艷的、類似寶石藍般的色調(diào)這是由于回青料含鐵量低,所繪紋飾沒有黑色斑點;又由于含錳量高,紋飾濃艷泛紫的緣故非典型的嘉靖青花,色澤是隨著配料及燒成溫度的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的色澤:“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兩加一錢,謂之上青;四六分加,謂之中青;十分之一,謂之混水……中青用以設(shè)色,則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涼;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則黑”(《江西大志》)嘉靖青花呈色濃重鮮艷濃處呈深紫色,往往圖案輪廓的筆道和后加蓋的青色,潤化為一體構(gòu)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其呈色可分為三種:1初期青花顏色深沉發(fā)灰。
呈黑藍色調(diào),圖紋有暈散效果,類似正德晚期青花,為鈷料中回青配方比例過高或者窯火溫度過高的緣故2中期青花顏色淺淡發(fā)藍,并且有精細之作3晚期青花色調(diào)顏色鮮艷,發(fā)紅發(fā)紫,亦稱“青金藍”,頗像產(chǎn)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澤為嘉靖時青花典型上品,這是回青料配以石子青料恰倒好處而產(chǎn)生的效果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1774a·d·)刊行的《陶說》里便提到:“嘉靖尚濃,回青之色幽菁可愛”器型:造型豐富多樣,大器趨多。
常見有葫蘆瓶、蓋盒、高足碗、三足爐以及魚缸、花盆,還有各種宗教供器僅文具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臺、印盒、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等罐、壺、瓶之類的大件琢器腹部接痕處明顯,有二節(jié)、三節(jié)甚或四節(jié)相接的。
器物造型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開始趨向多樣化盛行方形器、棱形器,常將各類器物做成四方、六方、八方斗形和天圓地方形狀等還有仿古銅器造型的瓷制品紋飾:官窯紋飾題材多樣,多見加官圖、讀書圖、百子嬰戲圖以及八仙、云鶴等,道教色彩的圖案較流行如八寶、八仙、暗八仙(指八仙的持物:漢—扇子、張—魚鼓、韓—花籃、鐵—葫蘆、曹—陰陽板、呂—寶劍、藍—橫笛、何—笊籬)、八卦、如意、老子講經(jīng)、靈芝捧八卦、纏枝蓮?fù)邪藢?、云鶴等,都是常見題材龍紋開始出現(xiàn)正面龍、螭虎龍等瑞獸麒麟、魚藻圖、松鹿壽星、團壽字、神仙故事、人物故事圖案也多見。
裝飾手法是以勾勒平涂為主,佳品填色精細,紋樣清晰粗者畫風(fēng)趨向草率紋飾圖案中,“壬”字形云紋多見;壽星的腦門很大很高,像冬瓜;小孩的后腦勺很大,穿長袍大褂,俗稱“大頭娃娃”底足:官窯器底足齊整盤、碗圈足內(nèi)收,塌底民窯器底部大多處理粗糙,有跳刀痕和沾砂現(xiàn)象款識:嘉靖初官窯款字風(fēng)格近似正德,字體規(guī)整有“大明嘉靖制”、“大明嘉靖造”、“嘉靖制”等幾種,有兩行六字、有十字形排四字,還有六字一行橫排于器物口沿下,更多的則在器底雙圈或雙框內(nèi)寫六字款,有的砂底器只在寫款的部位罩釉。
款識中的“靖”字的偏旁“立”字一般都寫在“青”字的上中部斷代提示:由于嘉靖青花中鐵與鈷的比值是所有國外及國內(nèi)鈷料中最低的一種,而它的錳和鈷的比值,雖比宣德以前的進口蘇麻離青料為高,但也比一般國產(chǎn)料為低,所以,它既沒有永樂、宣德及元代青花那種黑鐵斑(從嘉靖青花紋飾觀察,其青花色中還是有一些細小黑斑),也不產(chǎn)生正德時單用石子青那種黑灰色調(diào),而又比成化時所用的平等青要顯得濃艷。
辨?zhèn)渭尉盖嗷?,以清康熙、雍正朝所仿最多康熙時仿品胎體厚重,釉面呈淡亮青色,青花的色調(diào)為翠毛藍色,紋飾比較纖巧;其款識字體色調(diào)灰藍,頗為相像民國時所仿偽的器底有明顯旋紋,青花色調(diào)灰暗,有漂浮感
陶瓷問答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陶瓷問答 :
其他周邊及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