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簡介]和合二仙是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和美團(tuán)圓之神傳說為唐代詩僧寒山與拾得,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清雍正十一()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于是有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之稱漢語盒與和、荷與合諧音,故民間所繪和合二仙為一持荷一捧盒相向為舞的兩位和尚。
舊時和合二仙圖常有掛于中堂者,取和美吉利之意又常于婚禮中懸掛,象征夫妻相愛美滿民間畫還有將其與其他民間神共祀的習(xí)俗,如《和合二仙、狀元及第》等民間傳說]唐朝初,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出門化緣,在道邊撿到一個被人拋棄的男嬰禪師不忍生靈路斃,便把他抱回國清寺哺養(yǎng)等這孩子長到六七歲時,便派在寺廟的廚房內(nèi)打雜寺廟里的眾增因為不知其父母姓氏,便按他的來歷,叫他“拾得”國清寺外面,有個歲同拾得相仿的乞兒,來歷也不清楚只知他很小的時候,便常來寺廟前“罵山門”和尚們嚇唬他,他卻哈哈大笑,并不害怕后來,眾增才發(fā)現(xiàn)這個乞兒就住在寒巖的石穴內(nèi),便叫他“寒山”寒山和拾得結(jié)識后,情投意合,親如兄弟寒山?;爝M(jìn)寺廟里,找拾得一起去廟外游嬉。
抬得常把自己那一份齋飯盛在一個圓形的食盒中,帶到寒山住的石穴內(nèi),與他分享花開花落,冬逝春來,一對頑童長成為半大不小的少郎了,依然蓬頭笑面,嘻嘻哈哈,不知道什么叫憂愁可是有一天,他們的生活里出現(xiàn)了一位姑娘,偏偏哥兒倆又同時愛上了這個姑娘,煩惱便出現(xiàn)了寒山?jīng)Q意割斷情絲,讓拾得永遠(yuǎn)同這個就住寺前山村里的孤女廝守在一起主意既定,他便悄悄離開了石穴,一個人去蘇州楓橋邊結(jié)廬修行拾得先為寒山的突然失蹤困惑不已,等知道真相后,大生感激這一激,便把一腔情思吹得煙消云散著就揣起那個食盒,走下了天臺山。
離開國清寺后的抬得,一路化緣,一路打聽寒山的音訊因為他們倆的模樣和性情太相像了,所以詢問時十分順利沒過多久,拾得便循著寒山走過的路程,來到了蘇州這時寒山也聽說了抬得來尋找自己的消息,忙折一枝盛開的荷花,迎于五里之外小別重逢,哥兒倆歡喜逾常寒山用荷葉給拾得撣塵,拾得捧上食盒,同他共享剛募化來的飯菜,說說笑笑,很快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境界中經(jīng)過這一次小小的情劫,這兩個天資聰穎、生有慧根的少,徹底解脫了塵緣從此便結(jié)伴募化,發(fā)愿立廟,這就是名動天下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后來,寒山與拾得兩位笑口常開、樂為大家排解禍難的高僧,被民間奉為歡喜之神,并將他們倆少時的形像畫成瑞圖,專門懸掛在舉行婚禮的喜堂上,以示祝福寒山手執(zhí)荷花,諧個“和”字;拾得拿個食盒,諧個“合”字,暗寓夫妻和諧合好的意思食盒中飛出的蝙蝠,則以“蝠”“?!蓖?,象征美滿和幸福典故后繼]清朝時,這一民間俗信正式被官方認(rèn)可雍正十一(),清世宗下詔,封寒山為和圣,封拾得為合圣,所以《和合二仙圖》又稱《和合二圣圖》(追溯陶瓷文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頭,使大家更了解陶瓷創(chuàng)作典故的背景與來源鴻永·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