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器在河南鄭州等地商代遺址,發(fā)現(xiàn)很多帶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屬聲化驗證明:這些原始瓷器的瓷胎與一般瓷器的胎骨,所含化學成分相似,用高嶺土燒成瓷釉光亮,一般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內(nèi),器內(nèi)施釉的很少。
釉色以青綠為主,少數(shù)呈褐色或黃綠色;瓷釉與一般所謂的豆青色釉,所含化學成分近似;胎和釉結合緊密,釉底極薄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輪制,也有助以手捏和泥條盤筑法成形的器形多尊類,特別是敞口、鼓腹、折肩、小底。
常見紋飾有細格紋、粗格紋、條狀紋和云雷紋等。
從瓷器的胎骨、施釉和火候看,基本上已具備了早期瓷器的特征。
由于加工過程還有很精細,胎和釉和配料不很準確,控制火候還不夠成熟,和以后的瓷器相比,質(zhì)量較差,因此稱“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也有稱為“釉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