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元青花是一統(tǒng)江山君臨天下,明青花是各領風騷火光炸天,那么宋瓷,就是高山仰止卓越千古中國的陶瓷藝術(shù)發(fā)展到宋代已經(jīng)達到了歷史上舉世公認的頂峰宋瓷創(chuàng)造了華夏兩千文明歷史上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從思想內(nèi)核,工藝技巧到藝術(shù)形式無不臻至化境,不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倔傲與空茫,可謂高山仰止宋瓷藝術(shù)以其端莊典雅,清新質(zhì)樸,含蓄雋永的美學特征著稱于世,與唐瓷的恢宏富麗,恣縱豪放形成鮮明的對照眾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chuàng)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shù)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五大名窯是指中國宋朝建立的五個燒制瓷器的大窯它們分別是:官窯、汝窯、鈞窯、定窯、哥窯后人統(tǒng)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一、官窯官窯是宋徽宗政和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shù)不同產(chǎn)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在琳瑯眩目的中國瓷器中,“北宋官窯青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氣盎然,樸人眉于,被視為瑰寶。
官瓷是官辦瓷窯制器,專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宋徽宗時代的宮廷御瓷,權(quán)臣貴胄也只能望瓷興嘆,可見而不可及因而高貴、難得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相傳官窯造出以后,宮里的太監(jiān)便來檢查,發(fā)現(xiàn)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宮里,供皇室使用正因為這個,所以,官窯存世量極少特點: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官府經(jīng)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為宮廷生產(chǎn)的瓷器元代景德鎮(zhèn)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zhèn)官窯,近代常以帝王號分別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御窯”,存世量極少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二、汝窯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窯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鎮(zhèn)(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zhì)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窯址: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
特點: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zhì)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三、鈞窯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nèi)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nèi)f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fā)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guī)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窯址: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nèi)的八卦洞特點:鈞瓷的釉色千變?nèi)f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出窯后形成有規(guī)則的流動線條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四、定窯定窯為宋代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zhèn),這里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zhì)細膩,質(zhì)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tài),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fā)現(xiàn)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chǎn)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窯址: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特點:以產(chǎn)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胎薄而輕,質(zhì)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chǎn)品的特征之一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五、哥窯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fā)現(xiàn)。
據(jù)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nèi)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shù)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窯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fā)現(xiàn)特點: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zhì)地優(yōu)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典故:據(jù)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來源:古董收藏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