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景德鎮(zhèn)陶瓷興衰談在景德鎮(zhèn)陶瓷的發(fā)展歷史上,清代,曾是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其品質之精良,造型之繁雜、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毫無疑問,清代是景德鎮(zhèn)陶瓷發(fā)展歷史上,也是中國陶瓷發(fā)展歷史上巔峰時期但同樣也經(jīng)歷了興、盛、衰這么一個過程清代初期,景德鎮(zhèn)陶瓷業(yè)處于停滯狀態(tài)滿清政府入關后,于順治十一(公元)在明代御器廠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并逐步恢復生產(chǎn)順治瓷其造型、胎釉、紋飾都帶有明顯的明末過渡特征順治瓷造型古樸、胎體厚重、釉質青白器物口沿大都施有醬黃釉,黃釉口是順治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清代前半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zhèn)的陶瓷業(yè)得到空前的蓬勃發(fā)展,制瓷技藝更趨嫻熟精湛,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可謂集南北歷代名窯之大成自康熙十九(公元)以后,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由朝延派遣督陶官直接管理窯務,此后各時期的官窯均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
自康熙后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得以復蘇并蓬勃發(fā)展,與朝延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康熙青花瓷不僅料色青翠艷麗,釉質瑩徹明亮,而且還十分講究中國畫的水墨韻味所謂“料分五色”即將青花料色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個色價,筆觸之間極富層次康熙五彩瓷較之明萬歷,色彩更加瑰麗豐富,畫工更加考究精妙除用紅、黃、綠、藍、紫外,還以黑色、金色來調和各種色彩關系,使畫面更顯高雅華麗康熙時期的顏色釉當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珍貴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公元1705—)江西巡撫郎延極督理窯事,世稱“郎窯”其時恢復生產(chǎn)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最為名貴郎窯紅色澤濃艷而不浮躁,釉色晶瑩透徹,釉面呈冰裂紋,常在器物口沿留白,俗稱“燈草邊”康熙晚期,外國傳教士進入宮中供職,并隨之傳入了畫琺瑯工藝康熙五十(公元)后,試燒成功琺瑯彩瓷爾后又將畫琺瑯技法逐漸運用到五彩中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粉彩瓷,開辟了陶瓷裝飾的一片新開地雍正四(公元),淮安板闡關督理希堯兼管景德鎮(zhèn)卸廠窯務雍正六(公元)唐英任御窯廠駐廠協(xié)理官,協(xié)助希堯管理窯務雖為協(xié)理,實際上唐英與窯廠工人同吃同住,鉆研陶務,親自制陶繪瓷,著書主說,為“窯”的實際督理雍正及乾隆重時期,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發(fā)展到頂峰,唐英功不可沒雍正六(公元)以后,造辦處內煉琺瑯料成功,燒制琺瑯彩瓷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而由琺瑯彩發(fā)展而來的粉彩瓷,其技藝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澤粉潤華滋,較之五彩瓷更顯得柔麗俊逸,嬌艷明媚,故而相對五彩而言又稱粉彩為“軟彩”雍正粉彩將陶瓷裝飾藝術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其色彩之明媚柔麗,裝飾之精巧秀逸均達無以復加之境地雍正時期首創(chuàng)以青花料在坯體上勾勒紋樣輪廓,成瓷后再以粉彩顏料填畫,拼斗成完整紋樣的斗彩新工藝使粉彩的明麗,青花幽靚爭妍斗艷,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較之康熙以前的斗彩更別具一番清俊華麗之美雍正時期的另一個創(chuàng)新則是研制成功窯變釉,在單色釉中添加其它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尚變幻,從而使原單色釉變得如霞光般絢麗斑斕,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雍正時期(公元—)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僅僅是短短的十三,卻在景德鎮(zhèn)陶瓷乃至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寫下極其亮麗的一頁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fā)展的頂峰時期這個時期的瓷器制造為滿足宮延需要,制作不惜工,胎釉精良細膩,繪畫工整考究,造型極盡奇巧其工藝之精巧新奇,裝飾之繁褥華麗,均為登峰造極乾隆二至十四(公元—),乾隆重十七至二十一(公元—)內務府員外郎唐英任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陶官乾隆時期的“唐窯”器極負盛名唐英,字俊公(又作雋公),自號蝸居老人,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公元),卒于乾隆二十一(公元),享七十五歲唐英先后在景德鎮(zhèn)督理陶事二十余載,建樹甚豐,功績卓著,名彪史冊乾隆時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還盛行軋道工藝,俗稱“耙花”,亦稱“錦上添花”,極為精致這一時期的粉彩瓷,紋樣極為工謹細膩,色彩極為華艷富麗各式各樣的鏤雕粉彩瓷是乾隆時期的一大特色除鏤空透雕的香熏、花藍、燈罩等,更有雙層透雕轉芯瓶、轉頸瓶等等,其結構之嚴密,制作之精確,構思之奇妙,均可謂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嘆為觀止乾隆時期還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動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銅器、仿竹木器、仿漆器、枋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澤質感無不惟妙惟肖,幾可亂真,構成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又一大特色總之,乾隆時期的瓷器,技藝精湛,工藝完美,制作奇巧,花樣繁多,均無不極其所能極然而,從其藝術性來看,卻失卻了康熙時期的一份豪灑與雍正時期的一份清麗進入晚清后,清王朝漸至沒落,加上道光十九(公元)爆發(fā)的雅片戰(zhàn)爭,咸豐元(公元)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咸豐末(公元)八國聯(lián)軍焚毀“圓明園”等,使清王朝更加動蕩不安,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也因時局而每況愈下御窯廠終于咸豐五(公元)停止生產(chǎn),直至同治五(公元)后,才逐漸恢復生產(chǎn),但其光景卻是今非昔比晚清六朝,嘉道時期基上是沿襲前朝,無甚建樹咸同時期朝延自顧不暇,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甚是凋弊光緒稍有起色,御窯器亦較為精良至宣統(tǒng),清王朝也日薄西山,風雨飄零了,雄踞景德鎮(zhèn)歷明清兩朝達五百余的御窯廠終告壽終正寢晚清六朝,無論官窯還是民窯,仿古風皆頗為盛行,成為當時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特點
古瓷歷史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古瓷歷史 :
其他周邊及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