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1.古代水井圈,泥質(zhì)陶制,有的含砂或摻少量麥秸和谷殼戰(zhàn)國時已有制作,南北方普遍流行,其中特別以燕國的上都(今北京市)和下都(今河北易縣東南)的數(shù)量為多,分布也比較密集陶井的形制一般由尺寸相等、直壁圓筒形的陶井圈(也叫陶井甃)疊置而成井圈每節(jié)口徑60—100厘米、高30—50厘米。
一般是時代早的體高、直徑小,時代晚的體矮、直徑大。
井圈用泥條盤筑法做成,體外多拍繩紋。
有的圈外印有文字戳記,圈壁上挖小圓孔幾個,以便井外的地下水流入井內(nèi)2.古代明器,泥質(zhì)陶制西漢武帝時即有制作。
早期水井形制簡單,井身作筒形,上大而下小,下為平底。
井欄約在井身上部三分之一處,欄口呈圓形或作橢圓形,其上印出各種圖案紋樣;后井身逐漸縮短,西漢晚期已變?yōu)橐环N僅有井欄而不見井身的方形或長方形陶井,至東漢中晚期,又演變?yōu)橐环N井欄與井筒合為一體,井身作筒形束腰,上設(shè)模制井架,并印出滑輪。
除泥質(zhì)陶外,尚有鉛釉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