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730)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原標題:乾隆與雍正最近網上盛傳一組雍正和乾隆時期瓷器的比較,并分別以“淡雅雋永”和“繁縟堆砌”來概括雍乾兩朝瓷器所體現出的審美趣味,更有甚者將乾隆瓷器冠以“農家樂審美”之名,并與乾隆喜好在書畫古器上題字吟印一并列為罪狀,一時間似乎吐槽乾隆的審美成為了一種時尚乍眼一看,列舉的雍正瓷器確實比乾隆時期淡雅很多,而且各大博物館展出的雍正和乾隆時期瓷器均表現出各自強烈的視覺特征,確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如果細細品味,可以發(fā)現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不少地方需要厘清在大部分吐槽乾隆審美的比較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把不同類型的瓷器拿到一起進行對比,殊不知瓷器也分三六九等的,也分實用、陳設、賞賜、宗教禮儀各種類型,而除了少部分陳設賞玩用的瓷器外,大量瓷器是作祭祀、婚慶、宗教禮儀等實用用途,這些瓷器是作為宮廷日常運轉系統(tǒng)的一部分,器物設計多承舊制,很少有皇帝個人的審美因素涉及其中除去大部分與皇帝品味關系不大的瓷器外,有一些瓷器確實從設計到生產都受到皇帝的重視據清宮造辦處等檔案顯示,雍正和乾隆皇帝都非常積極參與到瓷器生產中來,會親自監(jiān)督修改畫稿,甚至有先做成木樣呈覽,批準后進行燒造的瓷器然而這些瓷器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皇帝的個人審美,卻仍然有待探索例如,常被用作代表雍正瓷器特色的單色釉瓷器,其實也繼承自康熙的技術此外,很多被視作優(yōu)雅的器形,大多也上承前人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它們反映了雍正的“文人”審美情趣,倒不如說是它仿造的原型更加具有“文人”審美特征尤其考慮到無論是康熙還是乾隆時期都有大量仿古瓷器生產,因此很難簡單僅將雍正的個人品味與這些仿古瓷器聯系起來。
其次,在大多觀眾的印象中,大部分博物館陳設的雍正與乾隆時期瓷器確實有較大差異,這也是很多人對雍正、乾隆瓷器特點的固有印象之來源博物館,尤其大部分常設展中的瓷器陳設基本遵循時代發(fā)展,挑選出最有特色的幾件,雍正時期因為在單色釉、粉彩和詩文琺瑯彩瓷器上比較突出,常被用以展示;而乾隆時期的陳設,為與雍正時期不重復,則會挑選一些不一樣的換句話說,并非乾隆時期瓷器否決了雍正時期的視覺特點,而是為避免展品重復而選擇了與雍正瓷器有差異的例子顯然,乾隆瓷器風格的轉變并非是對原先美學傳統(tǒng)的摒棄,反而是在達到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自己的脈絡。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兩個時代的不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考慮雍正和乾隆兩個時期在瓷器技術上的差距以代表當時瓷器技術最高成就的琺瑯彩為例,琺瑯彩創(chuàng)燒于康熙末,起初所用彩料均為西洋琺瑯。
琺瑯料的不同顏色本質上是釉色玻璃研磨成粉配以油性介質,與中國傳統(tǒng)礦物原料在不同溫度下各種金屬化合物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顯色原理不同雖然玻璃制品在中國古已有之,但彩色玻璃技術卻是進口技術康熙末,北京設立了第一座玻璃廠,雍正時期在圓明園內又增設了一個,但產量仍然嚴重不足而且琺瑯料原本凃繪在金屬胎之上,在瓷器上的使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對于雍正瓷器來說,素雅的背后也有著無法隨意調配各色釉料的技術壁壘及至乾隆,經過數十的發(fā)展,琺瑯料雖然依舊珍貴,產能有限,但基本實現了生產的本土化,此外在紫禁城造辦處和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技術人員不斷努力下,瓷胎畫琺瑯的技術也得到長足發(fā)展因此對于乾隆朝來說,技術和原料產能已經不再是主要矛盾,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不同,甚至可能是如何走出祖父和父親的陰影。
這樣的后果自然是在視覺特征上的巨大轉變,這里的轉變到底多少是出于乾隆的個人審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乾隆身處一個與西方聯系更加密切,來往更加頻繁的時期,很多西式的表現形態(tài)可能是雍正不曾接觸過的,這些外來元素也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乾隆時期的瓷器兩位皇帝所處歷史背景有差異,雍正時期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總體來說比較低,這可能和早傳教士參與到康熙傳位過程,導致雍正對傳教士和西方的天然敵意有關與之相比,乾隆處于一個和西方接觸最密切的時期。
除去耶穌會派遣的官方傳教士外,乾隆甚至專門傳召粵海關留意有手藝的西洋人士并引薦進宮中供職在一大批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下,乾隆一朝宮中西洋器物遠超康熙、雍正這些宮中供職的傳教士或多或少都參與到了清宮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洛可可的風格對當時清代宮廷從建筑到器物上的影響隨處可見,因此諸多有意或無意間吸收了西方宮廷流行文化的事情發(fā)生在乾隆時期其實雍正時期也有很多器物按現在的眼光看也不屬于“淡雅雋永”,只不過這些風格在隨后才逐漸體現在了瓷器上而已。
總的來說清世宗雍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時期。
在琺瑯釉料煉制的技術瓶頸下,雍正苦苦追求技術突破,以證大清帝國“遠勝西洋”這一延續(xù)自康熙時期的理念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登基道路頗為坎坷的皇帝,他急需要表現出自己皇位的正統(tǒng)性,因此大量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詩畫風格被引入瓷器生產與之相比,乾隆的皇位可謂平穩(wěn)得多,而瓷器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完成了積累,達到一個頂峰因此對他來說,求變成為這一時期很多御窯產品的主要需求,在表現手法比前人多得多的情況下,如何跳出原先的壁壘,成為他對瓷器產品的要求因此,在乾隆時期的瓷器上,除了有與前人水準一致的精品瓷器外,還有西洋風格、洋彩和仿生瓷最終,兩位皇帝在技術和追求的差異下,指揮幾乎同一批工匠創(chuàng)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瓷器(作者為倫敦大學東亞藝術史碩士)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