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同居唐高宗麟德三(666)初春,高宗李治與皇后武氏一同去泰山行封禪大禮,路過鄆州(今山東菏澤一帶)時,地方官前來迎駕皇帝問起當(dāng)?shù)孛袂轱L(fēng)俗,牧守稟告說,這里有戶姓張的人家,祖孫父子叔侄兄弟同居,已歷九世,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親赴其宅旌表隋朝時,文帝又特命邵陽公梁子恭為使節(jié),到張家慰問并重表其門本朝貞觀中,先皇(即唐太宗)也專門敕派地方官府再加旌表高宗聽稟后,心有觸動。
他貴為天子,可家里的父子兄弟關(guān)系,卻弄得十分緊張。
高宗決定親自去取經(jīng)。
率領(lǐng)合家老小幾百口數(shù)迎拜圣上的家長,是個扶杖的九旬老翁高宗賜他坐下后,開口便請教一大家子擠在一塊過日子而得相安無事的決竅老翁讓人送上紙筆,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高宗感慨無比,竟激動得流下了淚水。
后人據(jù)此史實,繪成九只鵪鶉嬉于幾叢菊花間的圖畫,以“鵪”諧“安”,以“菊”諧“居”,九數(shù)寓九世之意,圖名就稱《九世同居》,用作合家團(tuán)聚、同堂和睦的祝愿也有畫一只鵪鶉棲于山石菊花旁,地上有一些落葉,以落葉諧音“樂業(yè)”,寓意“安居樂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