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彩大明五彩是從唐三彩和宋代紅綠彩演變過來的景德鎮(zhèn)明代釉上彩瓷盛行,《中國陶瓷史》載:“南京故宮出土的景德鎮(zhèn)洪武白釉紅彩云龍紋盤,是目前僅見的洪武時期釉上紅彩”這只白釉紅彩龍紋盤,“盤壁表里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云彩兩朵燈光透映,兩面花紋疊合為一”這樣精致的制作水平,代表了明初釉上彩的成就宣德有礬紅彩,是和青花、礬紅同繪在一器物上的裝飾方法。
到成化朝,五彩很流行,但均與青花結(jié)合,以青花勾輪廓線,再在輪廓線內(nèi)填人釉上顏色。
紅、黃、綠、紫連青花共五色但一器物并不一定五色均用,有的只用二、三色傳世的弘治彩瓷中,有以紅綠、翠綠、赭色為裝飾的五彩松竹梅盤等器物,正德也有釉上五彩器,但比較少見嘉靖、萬歷時期的彩瓷,除了白地紅彩等單色釉上彩和素三彩外,主要有兩類:一是紅、綠、黃為主的純粹釉上五彩”當(dāng)時民窯五彩瓷揮手而出,不加雕飾,天真自然又有些草率的獨(dú)特風(fēng)格萬歷牡丹五彩罐,構(gòu)圖飽滿,色彩由紅、綠、黃三色構(gòu)成,畫面以牡丹花和平鋪在牡丹花葉子上的獅子所構(gòu)成,線條自由奔放,用筆簡練單純,經(jīng)過提練夸張的獅子形象,拙稚生動,天然成趣;色塊隨意而又大膽,有的填出線外,有的不填滿而留下空白,整個畫面使人感到樸拙而不呆板,較厚的膠質(zhì)和透明度較差和釉色顯示出一個粗獷而和諧的生動畫面。
傳世品還有書“甲戌孟春趙府造用”的明崇楨七(16u)五彩云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