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尖底瓶古代盛貯器,多見泥質(zhì)陶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的遺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小口、長腹、尖底,但各文化遺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異半坡早期的頸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圓形、半月形、花苞狀、葫蘆狀等不同形式,腹兩側(cè)有耳,飾向左斜的細繩紋,個別素面;晚期的頸長,肩闊,器身呈倒垂的長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狀,附雙耳,飾豎細繩紋和籃紋等廟底溝早期則瓶口重唇,頸較粗,多無雙耳,晚期重唇不明顯,頸部趨細,亦無雙耳,多半是先在腹部拍印籃紋,然后通體再壓印線紋。
龍山文化早期尖底瓶還保留著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中、晚期則漸趨消失甘肅呂家坪出土的馬家窯類型黑彩四方連續(xù)旋紋尖底瓶則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