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器釉彩名在已燒成的瓷器上,用多種彩料繪畫圖案花紋,再在彩爐中以低溫第二次燒成彩在釉之上,因此屬釉上彩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明宣德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紅、綠、黃為主的三色為多,純粹的釉上五彩則較為少見成化斗彩也稱青花間裝五彩。
嘉靖、‘萬歷時期的官窯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彩和釉上多種彩相結(jié)合,稱青花五彩器。
清康熙朝,發(fā)明了釉上藍(lán)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成為彩瓷的主流康熙五彩的大型器以民窯產(chǎn)品為多,圖案畫面生動活潑,題材豐富多樣,除一般的花卉,山水外,大量采用以戲曲、小說為題材的人物故事畫康熙五彩除白地彩繪外,尚有各種色地彩繪,如黃、綠、黑及米色地等雍正朝開始,粉彩盛行,五彩制作趨于衰落。
清后期迄今,五彩只作為仿古瓷而少量生產(chǎn),因,此亦稱“古彩”五彩比粉彩燒成溫度稍高,不如粉彩那樣有柔軟感,故又叫“硬彩”。
傳世仿康熙五彩的偽品極多